长向吴山采名药

出自:明代·释宗泐《溪山图歌》

拼音:[cháng,zhǎng][xiàng][wú][shān][cǎi,cài][míng][yào]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王侯作画世无敌,下笔直与造化争神力。
生绡一幅写溪山,万叠烟云开霁色。
连峰不断松杉青,石崖喷瀑飞寒冰。
山中逸客茅作亭,桃源路入花冥冥。
何处溪山有如此,吴山脚插吴溪水。
放船半出芦塘湾,收纶拨棹谁家子。
乃知王侯妙入神,纵意所到皆天真。
右丞模糊辋川雪,北苑烂漫江南春。
刘卿平生学岐伯,长向吴山采名药
天子呼来在玉京,橘树间围旧时宅。
我识刘卿恨不早,治我沉痾如电扫。
王侯著意作此图,为我殷勤致怀抱。
刘卿重画轻黄金,世人那得知其心。
江上秋风吹客襟,高歌一曲溪山吟。

查看原文

注释

【吴山】1.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参见"吴岳"。 2.山名。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东南。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3.吴地的山。三国吴故地的山。 4.吴地的山。春秋吴故地的山。 5.吴地的山。常泛指江南的山。
【山采】谓入山采伐。
【采名】沽名;邀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长】

長【戌集上】【長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镸音場。《增韻》短之對也。《孟子》今交九尺四寸以長。《前漢·田橫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久也。《詩·商頌》濬哲維商,長發其祥。《箋》長,猶久也。《老子·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遠也。《詩·魯頌》順彼長道,屈此羣醜。《箋》長,遠也。《古詩》道路阻且長。

常也。《陶潛·歸去來辭》門雖設而長關。《李商隱詩》風雲長爲護儲胥。

大也。《世說新語補》願乗長風,破萬里浪。

善也。《晉書·樂廣傳》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唐書·韓琬傳》文藝優長。

《博雅》長,挾也。

《吳語》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許諾。《註》長弟,猶云先後也。

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詩·小雅》東有啓明,西有長庚。《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日旣入,謂明星爲長庚。

宮名。《班固·西都賦》北彌明光而亙長樂。《謝朓·怨情詩》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註》長門,漢皇后所居。

地名。《玉海》長安,本關中地,西漢建都于此,後因謂天子所都爲長安。

山名。《說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國名。《山海經》有鹽長之國。

獸名。《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

草名。《爾雅·釋草》長楚,銚芅。《疏》長楚,一名銚芅。

姓。《左傳·僖二十八年》甯子先長牂守門。《註》長牂,衞大夫。

仲長,複姓。

長乗,神名。《山海經·郭璞贊》九德之氣,是生長乗。人狀犳尾,其神則凝。妙物自潛,世無得稱。

《韻會》《正韻》展兩切,音掌。孟也。《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疏》元爲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長也。《戰國策》君長齊奚以薛爲。《註》長,雄長之長。

齒高也。《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禮·曲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位高也。《書·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傳》言至海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爲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釋文》五長,衆官之長。

《周禮·天官·大宰》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註》長謂公卿大夫,王子弟之食采邑者。

進也。《易·泰卦》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生長也。《孟子》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長養之也。《前漢·董仲舒傳》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爲事。

《詩·大雅》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箋》敎誨不倦曰長。

官名。《左傳·襄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註》庶長,秦爵也。

縣名。《左傳·襄十八年》夏,晉人執衞行人石買于長子。《註》長子縣,屬上黨郡。

《集韻》《韻會》《正韻》直亮切,音仗。《集韻》度長短曰長。

《集韻》餘也。《正韻》多也,宂也,剩也。《論語》長一身有半。《世說新語》平生無長物。《陸機·文賦》故無取乎宂長。

《正韻》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韓愈詩》得時方長王。

【向】

向【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正韻》亦作鄕。《禮·明堂位》刮楹達鄕。◎按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

《廣韻》對也。《戰國策》西向事秦。《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

或作嚮。《易·說卦》嚮明而治。亦作鄕。《禮·明堂位》南鄕而立。

《集韻》趣也。

《韻會》救也。

昔也。《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亦通作鄕。《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亮切,音餉。《廣韻》姓也。《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釋文》向,舒亮反。

《玉篇》地名。《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註》在川郡有向鄕。

《集韻》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

《集韻》《正韻》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

《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吴】

吴【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

《齊語》西服㳅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

《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采】

采【酉集下】【釆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音採。《說文》捋取也。《詩·周南》采采卷耳。《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擇也。《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釋文》采,擇也。《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采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物采。《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註》符采,玉橫文也。

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註》采,官也。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官也。《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傳》采,事也。馬云:官也。《禮·明堂位》九采之國。《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采地。《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飾也。《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墓地。《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風采。《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詩·秦風》蒹葭采采。《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傳》采采,衆多也。《朱註》采采,華飾也。《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幣也。《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註》正義曰:采,幣也。

詩篇名。《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姓。《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地名。《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註》晁采,玉名。

木名。《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草名。《博雅》采,䆃采也。

《韻會》《正韻》倉代切,音菜。臣食邑。《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音菜。《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與菜同。《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五音集韻》子苟切,音走。採取也。

【名】

名【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音詺。《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名號也。《儀禮·士昏禮》請問名。《疏》問名,問姓氏也。名有二種,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號之名。孔安國註尚書,以舜爲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爲姓名,亦據子爲名,皆是名號爲名者也。今以姓氏爲名,亦名號之類。《周語》有不貢,則修名。《註》名謂尊職貢之名號。

號令也。《周語》言以信名。《註》信,審也。名,號令也。

文字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于方。《註》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禮·秋官·大行人》諭書名。《註》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

《春秋·解題》名,功也。《周語》勤百姓以爲己名。《註》功也。

《釋名》名,明也,明實事使分明也。

《爾雅·釋訓》目上爲名。《註》眉眼之閒。《說文》引《詩·齊風》作猗嗟䫤兮。

姓。《廣韻》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術十卷。

與命通。《史記·天官書》免七命。《註》免星有七名。

《張耳傳》亾命遊外黃。《註》脫名逃籍也。

《集韻》忙經切,音冥。與銘同。志也。詳金部銘字註。

《集韻》彌正切,洺去聲。與詺同。目諸物也。詳言部詺字註。

叶彌延切,音綿。《道藏歌》挺自嘉會,金書東華名。賢安密所戒,相期陽洛汧。

叶莫陽切,音辭》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

叶必仞切,音儐。《張華鮑元泰誄》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峩峩先生,誕資英俊。

【药】

藥【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以灼切《韻會》弋約切,音躍。《說文》治病草。《史記·三皇本紀》神農氏甞百草,始有醫藥。《急就篇註》草木、金石、鳥獸、蟲魚之類,堪愈疾者,總名爲藥。

《本草》芍藥。詳芍字註。

療也。《詩·大雅》多將熇熇,不可救藥。《莊子·天地篇》有虞氏之藥瘍也。

姓。《通志·氏族略》藥氏,望出河内,後漢南陽太守藥崧,晉有牙門藥冲。

《韻會》式灼切,音鑠。灼藥,熱貌。《丘遲·思賢賦》心灼藥如傷。

旅灼切,音略。《張衡·南都賦》歸鴈鳴鵽,黃稻鱻魚,以爲勺藥。《註》勺藥,五味之和。藥音略。《西溪叢語》言勺藥者,乃以魚肉等物爲醢食也。《韓退之·郾城聯句詩》五鼎調勺藥。

,難祈却老藥。上藥旅酌切,下藥以灼切,二藥不同音。

《唐韻古音》醫藥之藥去聲,音効。

《字彙補》與籞苑之籞同。李正己曰:園亭中藥闌,闌卽藥,藥卽闌,猶言圍援,非花藥之闌。《漢書·宣帝紀》:池藥未幸者,假與貧民。凡《漢書》闌入宮禁,闌字多从艸,則藥闌字義尤分明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