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陟峰巀嶪

出自:清代·邓辅纶《出城西门游隐山诸洞》

拼音:[běi,bèi][zhì][fēng][jié][yè]

平仄:仄仄平平仄

我有太古室,弃在城西隅。
其下清泠渊,浸漾为陂湖。
谁欤亭其间,疏凿辟榛途。
年年荷花时,拿舟侣鸥凫。
下饮空明光,倒摘青珣玕。
北陟峰巀嶪,南窥洞盘纡。
乳藻发自然,状态难为摹。
南华与道德,玄化归空无。
谁云古仙逝,蜕此真人趺。
悠然濯尘缨,恍若弄元珠。
侧凌百尺潭,欲纵千石䒀。
神膏溢盆盎,寒磴罗笙竽。
贤哉李给事,胜赏诚独殊。
如何千载下,清源日淹芜。
自哂昂藏躯,掊弃同康瓠。
不置江海间,焉能出樊笯。
敢希隐山隐,聊入壶公壶。
高枕北牖风,宁非羲皇徒。

查看原文

字义

【北】

北【子集下】【匕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陟】

陟【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竹力切,音稙。《爾雅·釋詁》陟,陞也。《說文》登也。《書·舜典》汝陟帝位。

《太甲》若陟遐,必自邇。

《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詩·周南》陟彼崔嵬。

《廣韻》進也。《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玉篇》高也。《爾雅·釋山》山三襲陟。《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

人名。《書·君奭》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

《集韻》的則切,音得。《周禮·春官》大卜掌三夢之灋,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註》陟之爲言得也。讀如王德翟人之德。言夢之皆得也。《集韻》或作徏徝騭。

【峰】

峰【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同峯。

【巀】

嶻【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4画

《正字通》俗巀字。詳巀字註。

【嶪】

嶪【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韻會》疑輒切,音業。岌嶪,山高貌。《張衡·西京賦》狀嵬峩以岌嶪。《註》岌嶪,高壯貌。《杜甫·九成宮詩》岌嶪土囊口。《集韻》或作礏。亦作嶫。《何晏·景福殿賦》峨峨嶫嶫。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