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瞀眩奔狂鹿

出自:明代·李之世《因病閒居和闻子由瘦》

拼音:[xīn][huā][mào][xuàn][bēn,bèn][kuáng][lù]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近服黄连稍断肉,顿顿只啖黄粱粥。
窗灯眼缬未成眠,入作蚊声逐蝙蝠。
朝来投牒乞移疴,刚得闭门一避俗。
氍毹半拥绛帐明,冷衾未许偎红玉。
风敲短檐落叶乾,寒肌隐隐生金粟。
强调中气守黄庭,心花瞀眩奔狂鹿
印锁空庭鸟雀哗,山厨黠鼠欺童仆。
才梳短发帽宽欹,带孔移腰形似鹄。

查看原文

注释

【心花】1.佛教语。喻慧心。 2.佛教语。喻开朗的心情。 3.佛教语。喻机巧之心。
【瞀眩】眼花头晕;迷糊。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心】

心【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

《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東方五度,宿名。《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註》氣主盛也。

《月令》季夏祭先心。《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去聲。《吳棫·韻補》息吝切。《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叶思眞切,音新。《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叶先容切,音松。《詩·大雅》吉甫作頌,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叶思征切,音騂。《揚子·太經》勤于心否貞。

叶桑鳩切,音修。《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花】

花【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瞀】

瞀【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切,音茂。《說文》低目謹視也。

《玉篇》目不明貌。《晉書·天文志》眼瞀精絕,故蒼蒼也。《揚子·太經》視也見,而晦也瞀。《亢倉子·全道篇》夫瞀視者,以黊爲赤。《註》黊同黃。《韓愈·南山詩》淚目苦矇瞀。

亂也。《北史·房豹傳》是非瞀亂。《楚辭·九章》中悶瞀之忳忳。《註》煩亂也。

不敢正視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子弟之容瞀瞀然。

被髮也。《淮南子·道應訓》去其瞀而載之木。《註》木騖鳥冠也。

蟲名。《埤雅》蜹似蚊而小。一名瞀芮。《列子·天瑞篇》瞀芮生乎腐蠸。

姓。《左傳》莒有瞀胡。

通作貿。《禮·檀弓》貿貿然來。《註》貿貿,不明貌。與瞀同。

通作霿。《廣韻》䐨瞀。《集韻》作䐨霿,鄙吝心不明也。《正韻》無識也。《荀子·儒效篇》愚陋傋瞀。《註》傋音寇,愚也。瞀,無知也。《前漢·五行志》作傋霿。

通作愗。《楚辭·九辯》直怐愗以自苦。《註》愗音茂,愚貌。與瞀通。互詳䐨字註。

《集韻》《韻會》迷浮切,音謀。義同。

《王逸·九思》復顧兮彭瞀,叶上憂下投。本作務。務光,古介士也。一作牟光。古務瞀牟通。

《廣韻》莫角切。《集韻》墨角切,尨入聲。目不明也。

《集韻》《韻會》亡遇切,音務。義同。

俯視也。《黃帝素問》民病肩臂瞀重。《註》低目俯首曰瞀。《靈樞經》交兩手而瞀爲臂厥。《註》瞀,目垂貌。

《集韻》微夫切,務平聲。《前漢·地理志》雊瞀,縣名,屬上谷郡。《註》孟康音句無。

《字彙補》莫到切,音冒。視眩易也。《莊子·徐無鬼》予適有瞀病。

《埤雅》莫卜切,音木。雀目夕昏,人有至夕昏不見物者,謂之雀瞀。《說文》本作瞀。《集韻》或作。瞀字原刻从攴,不从攵。

【眩】

眩【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黃絢切《集韻》《韻會》《正韻》熒絹切,音衒。《說文》目無常主也。《博雅》惑也。亂也。《中庸》敬大臣則不眩。《前漢·元帝紀》俗儒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師古註》眩,亂視也。

眠眩,亂也。瞑眩,劇也。詳眠瞑二字註。

眩疾,風疾也。《後漢·姜肱傳》言感眩疾,不欲出風。

眩雷,地名。在烏孫北。見《漢書》。

《韻會》或作與眩同,謂幽深難知。

與眴通。詳眴字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涓切,衒平聲。義同。

《釋名》懸也。目視動亂,如懸物遙遙然不定也。《靈樞經·衞氣篇》上虛則眩。

《揚子·方言》䀼眩,懣也。朝鮮冽水之閒,顚眴謂之䀼眩。《註》眩音懸。

《集韻》胡辦切《韻會》《正韻》胡慣切。馬諸術是也。

《集韻》扃縣切,音罥。行且賣也。與衒同。

【奔】

奔【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犇《唐韻》博昆切《集韻》《韻會》《正韻》逋昆切,本平聲。《說文》走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一曰趨事恐後曰奔。《詩·周頌》駿奔走在廟。

嫁娶而禮不備亦曰奔。《周禮·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謂不必六禮備,非淫奔也。

凡物皆言奔。《詩·鄘風》鶉之奔奔。《小雅》鹿斯之奔。《石鼓文》霝雨奔樹。《韓愈·秋懷詩》鳴聲若有意,顚倒相追奔。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按奔言俱十三元韻,《正字通》沿《字彙》之誤,奔叶音邊,豈以言在一先韻耶。

姓。石晉將奔洪進。

《集韻》《韻會》方問切,音憤。覆敗也。《李陵·與蘇武書》斬將搴旗,追奔逐北。

《廣韻》甫悶切《集韻》《韻會》補悶切《正韻》逋悶切,本去聲。急赴也。《釋名》變也。有急變奔赴之也。《增韻》奔走,湊集也。

叶於夷切,音依。《崔亭伯七依》乃命長秋使驅獸,夷羿作虞人。騰句喙以追飛,騁韓盧以逐奔。《說文》从夭,賁省聲,入夭部。俗省作奔。,奔本字。

【狂】

狂【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軖。《廣韻》病也。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書·微子》我其發出狂。《疏》狂生於心,而出於外。應璩詩云:積念發狂癡,此其事也。

《書·洪範》曰狂恆風若。《疏》鄭康成以狂爲倨慢,以對不敬,故爲慢也。

《集韻》一曰躁也。《詩·鄘風》衆穉且狂。《傳》是乃衆幼穉且狂,進取一槩之義。《疏》論語云:狂者進取,仰法古例,不顧時俗,是進取一槩之義。《論語》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詩·鄭風》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傳》狂,狂人也。《疏》都是美好,狂是醜惡。

鳥名。《爾雅·釋鳥》狂,茅鴟。《註》今鶂鴟也。似鷹而白。《疏》茅鴟一名狂。◎按廣韻作鵟。

《爾雅·釋鳥》狂,㝱鳥。《疏》㝱鳥一名狂。《山海經》栗廣之野,有五彩之鳥,有冠,名曰狂鳥。〇按集韻作鵟。亦作。

山水名。《山海經》狂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西流,注于浮水。

大之山,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註》國名記云:狂水逕綸氏城,在今南陽。

《集韻》本作。

《廣韻》《正韻》渠放切《集韻》具放切,音誆。《廣韻》狂,輒爲也。

《集韻》古况切,音誑。惑也。

《集韻》局縛切,音戄。狂狂,犬走貌。

【鹿】

鹿【亥集下】【鹿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埤雅》仙獸也。牡者有角。《字統》鹿性驚防,羣居分背而食,環角向外以備人物之害。《易·屯卦》卽鹿無虞,惟入于林中。《疏》卽鹿若無虞官,虛入林木中,必不得鹿。《詩·小雅》呦呦鹿鳴。

鹿蜀,獸名。見《山海經》。

鉅鹿,郡名。《前漢·地理志》鉅鹿,卽禹貢大陸。○按今屬順德府。

獲鹿、束鹿,縣名。《唐書·地理志》隋鹿泉,唐攺獲鹿。隋鹿城,唐攺束鹿。

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出于五鹿。《註》在今衞縣西北。

山名。涿鹿在上谷。白鹿在荆州。鹿門舊名蘇嶺山,在襄陽。沙鹿在晉平陽元城縣東。

鹿門,關名。《左傳·襄二十四年》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註》魯南城東門。

臺名。《書·武成》散鹿臺之財。《薛瓚曰》在朝歌城。

衡鹿,官名。《左傳·昭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囷鹿。《吳語》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註》先儒以圓曰囷,方曰鹿。囷,聚也,亦散也。鹿善聚善散。故囷謂鹿。俗作簏。

鹿車小車也。《風俗通》鹿車小,裁容一鹿。

酒器。《魯相韓敕修孔廟禮器》有雷洗觴觚,爵鹿柤梪。

縷鹿,婦人冠名。見《蔡邕·獨斷》。

鹿豆。《爾雅·釋草》蔨,鹿,其實莥。《註》今鹿豆也。

活鹿,鹿蹄,鹿腸,鹿首,鹿麻,草名。見《本草綱目》。

與麓通。《詩·大雅》瞻彼旱麓,棒楛濟濟。《周語》作旱鹿。

姓。《正字通》漢鹿旗,明鹿麟。

五鹿,複姓。漢有五鹿充宗。

鹿鹿,與錄錄通。《前漢·蕭曹傳贊》錄錄未有奇節。《註》錄錄,猶鹿鹿也。亦作碌碌。

作陸陸。

《荀子·成相篇》剄以獨鹿,棄之江。《註》獨鹿,與屬鏤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