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向诗盟参古律

出自:宋代·方一夔《次韵雪冈徐景星二首 其一》

拼音:[dú][xiàng][shī][méng][cān,shēn,cēn,sān][gǔ][lǜ]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阿咸秀出竹林边,千古风流有此贤。
独向诗盟参古律,不随世态异憎怜。
夜光照耀需他日,汗血奔腾出少年。
乞我飞霞与青玉,夜深环佩韵璆然。

查看原文

注释

【独向】见"独乡"。
【诗盟】诗人的盟会。
【古律】1.指古乐律。古代认为度量衡之制起于乐律。 2.指古时的律令。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独】

獨【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从犬蜀聲。羊爲羣,犬爲獨也。

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

獨字註。

《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

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

《廣韻》複姓有獨孤氏。《後魏書》西方獨孤渾氏,後攺爲杜氏。

姓。《正字通》明獨立,獨善。

【向】

向【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正韻》亦作鄕。《禮·明堂位》刮楹達鄕。◎按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

《廣韻》對也。《戰國策》西向事秦。《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

或作嚮。《易·說卦》嚮明而治。亦作鄕。《禮·明堂位》南鄕而立。

《集韻》趣也。

《韻會》救也。

昔也。《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亦通作鄕。《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亮切,音餉。《廣韻》姓也。《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釋文》向,舒亮反。

《玉篇》地名。《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註》在川郡有向鄕。

《集韻》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

《集韻》《正韻》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

《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诗】

詩【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始平聲。《說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䳒人。

《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

【盟】

盟【午集中】【皿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明。《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類篇》誓約也。

信也。《書·呂》罔中于信,以覆詛盟。《周禮·春官·盟祝》註: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疏》盟者,盟將來。詛者,詛往過。《春秋·正義》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禮·曲禮》涖牲曰盟。《疏》割牲左耳,盛以珠盤。

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爲盟書。書成,乃歃血讀書。

盟府,司盟之官也。《左傳·僖五年》藏於盟府。

《集韻》武永切,明上聲。義同。

《集韻》眉病切,明去聲。《莊子·齊物論》其留如詛盟。郭象讀。

《字彙補》謨耕切,音萌。義同䀅。徐邈讀。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更切。與孟通。地名。《左傳·隱十一年註》盟,今盟津。河內邑名。《史記·周本紀》武王東觀兵於盟津。《書·禹貢》作孟津。

澤名。《前漢·地理志》道荷澤,被盟豬。《註》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書·禹貢》作孟豬。

叶莫郞切,音茫。《詩·小雅》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史記·序傳》殺鮮放度,周公爲盟。大任十子,周以宗疆。

叶莫浪切,茫去聲。《黃庭經》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後北向。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說文》本作。《字彙》俗通从皿,故附皿部。

【参】

參【子集下】【厶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倉含切,音驂。《集韻》謀度也,閒厠也。

《玉篇》相謁也。《廣韻》參,承也,覲也。

《增韻》干與也,參錯也。

《韻會》三相參爲參,五相伍爲伍。《易·繫辭》參伍以變。《韻會》左傳,自參以上。周禮,設其參。皆謂三相參列也。後世參軍,參謀,參知政事,蓋取此義。

星名。《前漢·天文志》參爲白虎三星,直者是爲衡石。《註》參三星者,白虎宿中,東西直似稱衡也。

《唐韻》所今切《集韻》《韻會》《正韻》疏簪切,音森。《說文》商星也。本作曑,从晶㐱聲。《徐曰》其上晶與星同義也。今文作參。

《韻會》叢立貌。《束皙·補亡詩》參參其穡。《論語》立則見其參於前。

姓。《廣韻》祝融之後。

人參。藥名。本作薓。

《唐韻》楚簪切《集韻》《韻會》初簪切,音嵾。《廣韻》同嵾。嵾嵳,不齊貌。《詩·周南》參差荇菜。

《張衡·思賦》長余佩之參參。《註》長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桑感切,音糝。雜也。《韻會》與糝同。《周禮·天官·司裘註》大射,大侯九十,參七十,干五十。

《正韻》七紺切,音摻。曲名。

參鼓,亦作摻鼓。

與三通。《周禮·冬官考工記》分去一。

【古】

古【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

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

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漢有古初,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草名。《爾雅·釋草》紅蘢古。《註》俗呼紅草爲蘢鼓,語轉耳。

《集韻》古暮切,音顧。亦作故,義同。《劉向·九歎》興離騷之微文兮,兾靈修之壹悟。還余車于南郢兮,復姓軌于初古。

《字彙補》溪姑切,音枯。古成氏,複姓。漢廣漢太守古成雲。後秦古成詵,以文章參樞密。

【律】

律【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呂戌切《集韻》《韻會》《正韻》劣戌切,日如其曆。《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爲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禮·王制》考時月,定日同律。

《爾雅·釋詁》法也。

常也。《註》謂常法。《正韻》律呂萬法所出,故法令謂之律。《管子·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釋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咸懼,而不敢易紀律。

軍法曰律。《易·師卦》師出以律。

法志》秦漢舊律起自李悝。悝著網捕二篇,雜律一篇。

以其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爵命之等曰律。《禮·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疏》律卽上公九命,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爾雅·釋言》述也。《禮·中庸》上律天時。

《爾雅·釋言》銓也。所以銓量輕重。

理髮曰律。《荀子·禮論篇》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註》律,理髮也。

詩律。《杜甫·遣悶詩》晚節漸於詩律細。

戒律。《佛國記》法顯慨律藏殘缺,於是以弘始二年至天竺,尋求戒律。

《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註》蜀人呼筆爲不律也。

斛律,耶律,複姓。《姓譜》斛律,代人,世爲部落統軍,號斛律部,因氏焉。耶律,遼之後。

《韻補》與嵂通。《詩·小雅》南山律律。《司馬相如·大人賦》徑入雷室之砰磷鬱律兮,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