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振臂繇京口

出自:明代·郭之奇《宋八王》

拼音:[xià][pī][zhèn][bì,bei][yáo,yóu,zhòu][jīng][kǒu]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下邳振臂繇京口,擒数天子如摧朽。
归老京师方自取,琅琊赤纸甘心久。
秣陵何事终相蹂,营阳庐陵天假手。
元嘉美政终难守,长城已坏群心走。
舞槊初还祸生肘,神兵整辨除凶首。
新亭即位卑田叟,土木虽华宫闱丑。
子业穷凶金刀剖,湘东极暴洪枝揉。
螟蛉始罢新安狗,可怜粲秉谁堪偶。
安成未安仍解绶,侍中属齐齐自有。
齐官何人休颜忸,处士齐书应不负。

查看原文

注释

【振臂】挥动胳膊。表示奋发或激昂:振臂一呼|振臂长啸。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下】

下【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丅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說文》底也。《玉篇》後也。

賤也。

《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第·古音考》與吳同。

叶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邳】

邳【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音岯。地名。《說文》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下邳,縣名。《史記·高祖紀》彭越渡睢水,戰於下邳。

上邳,地名。《前漢·王子侯表》上邳侯郢客。《註》高祖封楚元王子。

大邳,山名。與伾、岯通。《書·禹貢》至于大伾。《史記·河渠書》作邳。一作岯。

姓。晉有丕鄭。《史記·晉世家》作邳鄭。

【振】

振【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音震。《說文》舉救也。《增韻》拯也。《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註》濟民養德也。《禮·月令》振乏絕。《前漢·元帝紀》振業貧民。《註》振起之,令有作業。

《說文》一曰奮也。《廣韻》裂也,又動也。《易·恆卦》振恆。《禮·月令》孟春蟄蟲始振。《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註》至祭之末,但擩肝鹽中振之,謂將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爾雅·釋言》振,訊也。《註》當作迅。謂奮迅。

同震。《戰國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史記·五帝紀》振驚朕衆。

整也。《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愼,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

發也。《左傳·文十六年》振廩同食。《莊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收也。《禮·中庸》振河海而不洩。《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註》兵入收衆專於農也。◎按書傳云:振旅言整衆。

止也。《詩·小雅》振旅闐闐。《箋》戰止將歸。

振旅伐鼓。振,猶止也。

《爾雅·釋言》振,古也。《詩·周頌》振古如兹。《箋》振亦古也。

鳥羣飛貌。《詩·周頌》振鷺于飛。

州名。《寰宇記》瓊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之人切,音眞。厚也。《詩·周南》宜爾子孫振振兮。《傳》仁厚也。《又》振振公子。《傳》信厚也。

盛貌。《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

上聲。《集韻》《正韻》止忍切,音軫。與袗通。襌也。《禮·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

叶諸延切,音旃。《琳·柳賦》救斯民之絕命,擠山岳之隕顚。匪神武之勤恪,幾踣斃之不振。

【臂】

臂【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義切,音嬖。《說文》手上也。《廣韻》肱也。《增韻》腕也。《正字通》今謂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釋名》臂,裨也,在旁曰裨也。《又》殿也,高厚有殿遌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人,反臂,名曰天虞。《又》長臂國,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

牲之肩脚亦謂臂。《禮·少儀》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箇。《疏》臂臑,謂肩腳也。

【繇】

繇【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遙。《說文》作䌛,隨從也。《徐鉉曰》今俗从䍃。

《書·禹貢》厥草惟繇。《傳》茂也。《釋文》抽也。

與徭同。《詩·大雅·民亦勞止箋》繇役煩多。《釋文》繇,本亦作徭。《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註》應劭曰:繇,役也。《前漢·高帝紀註》師古曰:繇,讀與徭同。古通用。

《文帝紀》省繇費以便民。

與陶同。《前漢·古今人表》咎繇,卽臯陶。

與謠同。《前漢·李尋傳》人民繇俗。

姓。《後漢·郅惲傳》西都督郵繇延。《註》繇姓,咎繇之後。

《廣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與由同。《易·坤卦》其所繇來者,漸矣。《左傳·昭二十六年》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註》繇,過也。《前漢·文帝記》列侯亦無繇教訓其民。《註》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與猷同。《爾雅·釋詁》繇,道也。《疏》小雅巧言云:秩秩大猷。猷繇音義同。

與猶同。《爾雅·釋詁》繇,喜也。《註》禮記曰: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卽繇也,古今字耳。

與悠同。《前漢·韋賢傳》犬馬繇繇。《註》師古曰:繇與悠同。悠悠,行貌。

與游同。《前漢·班固敘傳》陸子優繇。○按《文選》作優游。

《集韻》直經典皆通用。《說文》在系部,今幷入。

【京】

京【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音驚。大也。《揚子·方言》燕之北鄙,齊楚之郊,凡人之大謂之京。

《爾雅·釋丘》丘絕高曰京。《廣雅》四起曰京。

《蔡邕·獨斷》天子所居曰京師。京,大也。師,衆也。《公羊傳·桓九年》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辭言之。

數名。十億爲兆,十兆爲京。

姓。漢京房,宋京鏜。

與原同。《禮·檀弓》趙文子曰: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註》九京,山名,在今絳州。晉大夫墓地在九京。京卽原字。

人名。《後漢·銚期傳》破更始將軍京。《東觀漢紀》京作原。古通用。

與鯨同。《前漢·揚雄傳》騎京魚。

與强同。《山海經》北方神名禺强。《莊子註》作禺京。

《韻補》叶居良切,音疆。《詩·小雅》憂心京京,叶上將下痒。《左傳·莊二十二年》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註》京猶齊也。卿音羌。

【口】

口【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韻補》苦動切,音孔。《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叶康杜切,音苦。《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叶恪侯切,音彄。《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