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一槛阴

出自:宋代·彭汝砺《试诸葛生笔因书所怀寄诸弟 其六》

拼音:[pó][suō][yī][jiàn,kǎn][yīn]

平仄:平平平仄平

最忆东林桧,婆娑一槛阴
寒枝生自好,细叶长还深。
记忆花香近,忧虞草蠹侵。
弟兄勤爱惜,留慰百年心。

查看原文

注释

【婆娑】1.跳舞的样子;舞蹈:婆娑呕吟,鼓掖其笑|高粱叶子舞婆娑。 2.舞姿飘逸优美:舞姿婆娑。 3.形容枝叶纷披的样子:枝叶婆娑的大树。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婆】

婆【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薄波切《集韻》蒲波切《韻會》《正韻》蒲禾切,音皤。《說文》奢也。一曰老母稱。方俗稱舅姑曰公婆。

廣西猺俗,男子老者,一寨呼之曰婆,其老婦則呼之曰公。

黃婆,能母養餘臓,名曰黃婆。

孟婆,風神也。《楊愼曰》孟婆,宋汴京勾攔語,謂風也。

鞞婆,琵琶名,見《搜神記》。

梵言耆婆,華言長壽天神。梵言貧婆,華言叢林。梵言優婆塞,華言善士。見《祖庭事苑》。

國名。闍婆國,卽瓜哇國,元遣史弼征之,封爲瓜哇國王。

城名。蓬婆城,在吐蕃。《杜甫詩》已收滴博雲閒戍,更奪蓬婆雪外城。《說文》作媻。

【娑】

娑【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素何切《集韻》《韻會》《正韻》桑何切,風》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躞蹀貌。《杜甫詩》方知不才者,生長漫婆娑。

衣揚貌。《張衡·思賦》修初服之婆娑。

安坐也。《黃庭經》金鈴朱帶坐婆娑。

琴聲委曲也。《嵆康·琴賦》紆餘婆娑。

《廣韻》蘇可切《集韻》《韻會》想可切《正韻》素可切,音縒。馺娑,漢殿名。《班固·西都賦》經駘盪而出馺娑。《三輔黃圖》馺娑,馬迅疾貌。借爲宮名。

《正韻》蘇箇切,音些。邏娑,土蕃都城名。《唐書·薛仁貴傳》爲邏娑道行軍總管。《杜甫詩》和親邏娑城。

《梵書·阿彌陀經》有婆娑國土。釋云:梵言婆娑。華言堪忍。娑或作逤。通作些。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槛】

檻【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胡黯切《集韻》《韻會》戸黤切,音艦。《說文》櫳也,房室之疏也。《徐曰》軒牕,下爲櫺曰闌,以板曰軒、曰檻。《前漢·朱雲傳》攀殿檻,檻折。《班固·西都賦》舍櫺檻而却倚。

《玉篇》檻,楯也。《楚辭·招䰟》高堂邃宇,檻層軒些。《註》縱曰檻,橫曰楯。

檻,車也。《前漢·陳餘傳》貫高乃檻車詣長安。

圈也,以檻禽獸,故曰圈檻。《淮南子·主術訓》養虎豹犀象者,爲之圈檻。

檻檻,車行聲。《詩·王風》大車檻檻。

泉正出者曰檻泉。《詩·大雅》觱沸檻泉。

與濫通。浴器也。《莊子·則陽篇》同檻而浴。《註》一作濫。《正韻》分上、去二音。欄義去聲,胡監切。車行聲及檻泉義作上聲,讀胡覽切。

叶形甸切,音現。《歐陽脩·新霜詩》芭蕉芰荷不足數,狼籍徒能汙池檻。時行收斂歲將窮,冰雪嚴凝從此漸。

【阴】

阴【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與隂同。見《字彙補》,以定晏陰之所成。

《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敎六宮。《註》陰禮,婦人之禮。

《內小臣》掌王之陰事陰令。

《地官·大司徒》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註》陰禮,謂男女之禮。

陰晴。《詩·邶風》曀曀其陰。《又》以陰以雨。

《說文》山之北也。《書·禹貢》南至于華陰。

《說文》水之南也。《前漢·地理志》河東郡汾陰縣。《註》介山在南。

《玉篇》影也。《晉書·陶侃傳》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

《正字通》陰八字。

《前漢·郊祀歌》靈之至,慶陰陰。《註》師古曰:言垂陰覆徧於下。

《玉篇》默也。《戰國策》齊秦之交陰合。

《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軓也。《釋名》陰,蔭也。橫側車前,以陰笒也。

地名。《左傳·襄九年》濟于陰阪侵鄭。

《昭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

《二十二年》帥師軍于陰。《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陰縣。《註》卽左傳下陰也。

漢有兩陰山縣。《地理志》西河郡陰山,又桂陽郡陰山。

山名。《史記·秦始皇紀》自楡中河以東,屬之陰山。《註》徐廣曰:在五原之北。

姓。《廣韻》管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其後氏焉。○按史記褚少孫龜筴傳:陰兢活之,與之俱亡。索隱曰:陰,姓。兢,名也。是商時卽有陰姓矣。

左傳僖十五年: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註:飴甥,食邑于陰。戰國策有陰、陰姬,疑卽出於此。

昭二十四年,陰不佞,以溫人南侵。疑陰亦姓也。

《正字通》男子勢曰陰。《史記·呂不韋傳》私求大陰人嫪毐爲舍人。

《逸周書》墠上張赤帟陰羽。《註》陰,鶴也。《玉篇》今作隂。《五音集韻》俗作。

《集韻》烏含切,音菴。本作闇,治喪廬也。《論語》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集韻》《韻會》於禁切,音蔭。《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註》陰,讀爲依廕之廕。

《詩·大雅》旣之陰女,反予來赫。《箋》覆陰也。《韻會小補》蔭,通作陰。

《正字通》音飮。古醫方有淡陰之疾,俗作淡飮。

叶於容切,音雍。《詩·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箋》凌陰,冰室。《揚子·太經》日飛懸陰,萬物融融。

叶於虔切,音煙。《黃庭經》上有䰟靈下關元,左爲少陽右太陰。

《韻會小補》本作殷。淺黑色也。亦作陰。《詩·小雅·我馬維駰傳》陰白雜毛曰駰。陰,淺黑色也。(陰)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