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鼻渤渤沫喷雨

出自:明代·王佐(汝学《牛报恩斗虎歌》

拼音:[kǒu][bí][bó][bó][mò][pēn,pèn][yǔ,yù]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奉亭山前牛斗虎,虎始张威牛正怒。
双目炯炯血欲注,口鼻渤渤沫喷雨
一尾直下贴两股,四蹄插地裂后土。
猛气百倍前无禦,坐看虎威顿消阻。
问之此牛报恩主,毫涓毛血恩主与。
主人得病家贫窭,鬻牛酬医向屠估。
屠牛坦刀三四鼓,牛兮觳觫待髋斧。
恩主见牛怅而怃,释牛舍资一无取。
人牛两欣恩泽普,牛思报之不能语。
苟有可报身则许,此地正是酬恩所。
恩重身轻何由补,不知其身宁有虎。
世人尝道恩难负,临难相期在何处。
鸣呼,牛而人兮人也虎,忍以牛肉为鼎俎。

查看原文

注释

【渤渤】流水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口】

口【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韻補》苦動切,音孔。《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叶康杜切,音苦。《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叶恪侯切,音彄。《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鼻】

鼻【亥集下】【鼻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自《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發爲鼻。《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

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炊鼻,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杜註》炊鼻,魯地。

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於有鼻。《師古註》有鼻在零陵。《孟子》作有庳。

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

《後漢·杜篤傳》共川鼻飮之國。《註》相習以鼻飮也。

反鼻,蝮蛇別名。

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李時珍曰》卽豨薟。

《內典》阿鼻,此曰無閒。从自从畀。俗从白,非。

【渤】

渤【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音孛。渤澥海別支名。《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渤澥。亦作勃。《史記·高祖本紀》北有勃海之利。《索隱》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橫在濟北,故齊都賦云:海旁出爲勃,名曰勃海郡。

滃渤,霧出貌。《郭璞·江賦》氣滃渤以霧杳。

漰渤,水聲。《郭璞·江賦》鼓㕉窟以漰渤。《集韻》或从勃作渤。通作浡。

【沫】

沫【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正韻》莫葛切《韻會》莫曷切,音末。水名。《說文》水出蜀西徼外,東南入江。

浮沫也。《莊子·大宗師》相煦以濕,相濡以沫。

涎沫也。《莊子·至樂篇》乾餘骨之沫爲斯彌。《註》沫,口中汁也。

噴沫,跳波也。《馬融·長笛賦》瀑噴沫。

湯華也。《陸羽·茶經》凡酌置諸盌,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

紅沫。《酉陽雜俎》紅沫,煉丹砂爲黃金,碎以染筆,書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紅沫。

已也。《屈原·離騷》身服義而未沫。

汗流貌。《前漢·郊祀歌》霑赤汗,沫流赭。《註》應劭曰:流沫如赭也。李奇曰:沫如靧面之靧。師古曰:沫沬兩通。沬者,言被面如頮也,字從水傍,午未之未,音呼內反。沫者,言汗流沫出也,字從水傍,本末之末,音亦如之。

《韻補》叶謨杯切,音枚。《屈原·離騷》芳菲菲而難兮,芬至今猶未沫。

叶莫結切,音蔑。《郭璞·江賦》濯翮疏風,鼓翅。

【喷】

噴【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吩。

《廣韻》音歕。義同。《廣韻》本作濆。潠也。

《集韻》芳問切,音忿。吹聲。

方問切,音奮。吒也。《字彙》作噴,附十二畫,非。今攺正。噴从作。

【雨】

雨【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王矩切,音羽。《說文》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玉篇》雲雨也。《元命包》隂陽和爲雨。《大戴禮》天地之氣和則雨。《釋名》輔也。言輔時生養。《易·乾卦》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書·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

《爾雅·釋天》暴雨謂之涷,小雨謂之霡霂,久雨謂之淫。陸佃云:疾雨曰驟,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時雨曰澍。

穀雨,二十四氣之一。見《後漢·律曆志》。

《正字通》雨虎,蟲名。遁甲開天圖曰:霍山有雨虎,狀如蠶,長七八寸,在石內,雲雨則出,可炙食。或曰石蠶之類。詳見《本草綱目》。

《集韻》歐許切,音。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王遇切,音芋。《集韻》自上而下曰雨。《韻會》風雨之雨上聲,雨下之雨去聲。《詩·邶風》雨雪其雱。

《小雅》雨我公田。《釋文》雨,于付反。《禮·月令》仲春始雨水。《註》漢始以雨水爲二月節。

叶羽軌切,音以。《易林》隂積不已,雲作淫雨。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