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闻诗以道性情

出自:清代·缪公恩《纂辑诗钞自识》

拼音:[yì][wén][shī][yǐ][dào][xìng][qíng]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君不见高山大渊置姓氏,古人好名乃如是。
又不见载笔纪传成史书,恐名不彰以没世。
自晋唐宋递元明,或著诗篇或琐志。
古人结习不可除,今者后人宁有异。
余亦吟诗千馀篇,共成五万二千字。
吾闻太上立德次立功,垂之空言嗟罔济。
况乃风云月露词,虽工仅号雕虫技。
抑闻诗以道性情,或云古者诗言志。
葩经三百十一篇,大抵发愤所为制。
最是劳人思妇辞,等閒谣谚偏姿致。
当时出语岂求工,天籁之鸣不可企。
后世纷纷无病呻,乃尚浮文争绮丽。
章求典赡句求丰,往往誇多翻害义。
溯从十六窃为诗,其时正课攻时艺。
蝇头小字累成编,不令人见藏经笥。
及今白发已盈头,犹自耽唫如往岁。
暑日寒宵自较雠,缥缃似较牛腰细。
灾梨祸枣愧无资,用托中书为编次。
虽无功绩似前人,聊纪生平所遭际。
自少及壮至于今,纪月编年如掌记。
其间三十有六季,纷纷人事填胸臆。
曾上金台登岱宗,车烦马殆燕齐地。
南下黄河渡大江,震泽扁舟臻海澨。
思亲怀友托讴吟,吊古凭今动幽思。
春花秋月寄閒情,对酒当歌吐奇气。
割裂篇章耻饾饤,堆积群书陋獭祭。
固无奇语泣鬼神,亦时机轴生新意。
半生心力在于斯,不忍鸿毛等轻弃。
忆从归我旧蓬门,不获名流相砥砺。
造化弄人多坎坷,幸未执鞭隳此事。
晚年鸣铎注一官,居然不食如匏系。
散衙退息有馀閒,每每推敲再三四。
于今会萃辑成书,裁锦装函自珍秘。
吁嗟乎少时妄念颇亦奢,而今不复思功利。
只此区区数卷诗,用以遗留于后嗣。
其幸或为世所传,其幸后昆能缵继。
不幸或生愚子孙,覆酱糊墙任委置。
即今散失或不收,转愁后辈生訾议。
吁嗟乎悲从中来写我心,叙作长篇聊自识。
剪烛高歌歌即书,琢句雕章非所计。

查看原文

注释

【道性】1.道德品性。 2.出家修道之情志。
【性情】1.人的禀性和气质。 2.思想感情。 3.性格,脾气。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抑】

抑【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音億。《說文》按也。《史記·三王世家》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愼密也。《詩·小雅》威儀抑抑。

治也,塞也。

屈也,逼也。《禮·學記》君子之教喩也,强而弗抑。《疏》但勸强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也。《楚辭·懷沙》俛屈以自抑。

遏也,止也。《史記·平準書》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後漢·明帝紀》章奏若有過稱虛譽,尚書宜抑而不省。

美也。《詩·齊風》抑若揚兮。《疏》揚是顙之別名。抑爲揚之貌。

損也,退也。《後漢·蔡邕傳》人自抑損,以塞咎戒。

《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註》抑,退也。抗,進也。通作挹。

轉語,亦然之辭。《詩·鄭風》抑磬控忌。

發語辭。《詩·小雅》抑此皇父。《王應麟·詩攷》韓詩,抑,意也。

詩篇名。《楚語》衞武公作懿,戒以自儆。《註》大雅抑之篇,懿讀曰抑。《說文》从反印,或从手作。

【闻】

聞【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

《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註》令聞,善譽也。

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诗】

詩【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始平聲。《說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䳒人。

《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

【以】

以【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㠯《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

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

《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

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註》韓文與多作以。

《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道】

道【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性】

性【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息正切,音姓。《中庸》天命之謂性。《註》性是賦命自然。《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也。若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知,土性則信。

《通論》性者,生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杜子春讀生爲性。《賈疏》性亦訓生,義旣不殊,故後鄭不破之也。

《貉隸註》不生乳。劉音色敬切。

無爲而安行,曰性之。《孟子》堯舜性之也。

姓。

《集韻》新佞切,音胜。心悸也。《淳曰》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來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

【情】

情【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情,實也。《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叶慈良切,音牆。《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

相关诗句
琢句雕章非所计 剪烛高歌歌即书 叙作长篇聊自识 吁嗟乎悲从中来写我心 转愁后辈生訾议 即今散失或不收 覆酱糊墙任委置 不幸或生愚子孙 其幸后昆能缵继 其幸或为世所传 用以遗留于后嗣 只此区区数卷诗 而今不复思功利 吁嗟乎少时妄念颇亦奢 裁锦装函自珍秘 于今会萃辑成书 每每推敲再三四 散衙退息有馀閒 居然不食如匏系 晚年鸣铎注一官 幸未执鞭隳此事 造化弄人多坎坷 不获名流相砥砺 忆从归我旧蓬门 不忍鸿毛等轻弃 半生心力在于斯 亦时机轴生新意 固无奇语泣鬼神 堆积群书陋獭祭 割裂篇章耻饾饤 对酒当歌吐奇气 春花秋月寄閒情 吊古凭今动幽思 思亲怀友托讴吟 震泽扁舟臻海澨 南下黄河渡大江 车烦马殆燕齐地 曾上金台登岱宗 纷纷人事填胸臆 其间三十有六季 纪月编年如掌记 自少及壮至于今 聊纪生平所遭际 虽无功绩似前人 用托中书为编次 灾梨祸枣愧无资 缥缃似较牛腰细 暑日寒宵自较雠 犹自耽唫如往岁 及今白发已盈头 不令人见藏经笥 蝇头小字累成编 其时正课攻时艺 溯从十六窃为诗 往往誇多翻害义 章求典赡句求丰 乃尚浮文争绮丽 后世纷纷无病呻 天籁之鸣不可企 当时出语岂求工 等閒谣谚偏姿致 最是劳人思妇辞 大抵发愤所为制 葩经三百十一篇 或云古者诗言志 抑闻诗以道性情 虽工仅号雕虫技 况乃风云月露词 垂之空言嗟罔济 吾闻太上立德次立功 共成五万二千字 余亦吟诗千馀篇 今者后人宁有异 古人结习不可除 或著诗篇或琐志 自晋唐宋递元明 恐名不彰以没世 又不见载笔纪传成史书 古人好名乃如是 君不见高山大渊置姓氏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