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出苏城

出自:明代·欧必元《荡子从军》

拼音:[fēi][yáng][chū][sū,sù][chéng]

平仄:平平平平平

飞扬出苏城,辛苦事幽并。
拚尽英雄骨,输谁荡子名。
但知谋国事,不复顾家声。
藉甚图形阁,麒麟总未成。

查看原文

注释

【飞扬】1.向上飘起:彩旗~ㄧ尘土~。 2.形容精神兴奋得意:神采~。‖也作飞飏。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飞】

飛【戌集下】【飛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非。《玉篇》鳥翥。《廣韻》飛翔。《易·乾卦》飛龍在天。《詩·邶風》燕燕于飛。

官名。《前漢·宣帝紀》西羌反,應募佽飛射士。

《釋名》船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

六飛,馬名。《前漢·袁盎傳》騁六飛,馳不測山。《註》六馬之疾若飛也。別作騛。

桑飛,鷦鷯別名。

飛廉,神禽名。《三輔黃圖》能致風,身似鹿,頭似雀,有角,蛇尾,文似豹。《郭璞云》飛廉,龍雀也。世因以飛廉爲風伯之名,其實則禽也。

《本草》漏蘆一名飛廉。

《廣韻》古通作蜚。《史記·秦紀》蜚廉善走。

借作非。《漢·長蔡君頌》飛陶唐其孰能若是。《說文徐註》上旁飞者,象鳥頸。

【扬】

揚【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敭音陽。飛舉也。《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薪。《傳》揚,激揚也。《疏》謂水急激而飛揚,波流疾之意也。

《豳風》以伐遠揚。《疏》謂長條揚起者。

《增韻》發也,顯也。《廣韻》舉也。《易·夬卦》揚于王庭。《疏》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書·堯典》明明揚側陋。《禮·文王世子》或以言揚。《疏》能言語應對,亦舉用之。

稱說也。《禮·祭統》銘者,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前漢·季布傳》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

《爾雅·釋詁》揚,續也。

簸去糠粃也。《詩·小雅》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

眉上下曰揚。《詩·鄘風》揚且之皙也。《傳》揚,眉上廣。《又》子之淸揚。《疏》揚者,眉上之美名。旣名眉爲揚,因謂眉之上,眉之下皆曰揚。

鉞也。《詩·大雅》干戈戚揚。

州名。《書·禹貢》淮海惟揚州。《疏》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故曰揚州。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揚也。

姓。《揚雄·自序》揚別爲一族。周宣王子尚父封揚侯,因氏。

宋揚避舉,明揚光休。通作颺。

【出】

出【子集下】【凵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春入聲。《說文》進也。《廣韻》見也,遠也。《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

生也。《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註》秦康公,晉之甥也。

《周禮·秋官·大司》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註》出謂越獄逃亡也。

《增韻》斥也。《正韻》亦作黜絀。

《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推去聲。自中而外也。

《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

叶尺僞切,吹去聲。《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叶敕律切,音黜。《馬融·圍棋賦》熒惑窘乏兮無令詐出,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

《韻補》叶側劣切,音茁。《曹植·卞后誄》詳惟聖善,岐嶷秀出。德配姜嫄,不忝先哲。

叶赤知切,音侈。《穆天子傳·西王母謠》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閒之。

叶赤至切,音熾。《楚辭·九章》竊快在其中心兮,揚厥憑而不竢。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靈樞經》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苏】

蘇【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素姑切《集韻》《正韻》孫租切,音酥。《說文》桂荏也。《本草》紫蘇。《註》蘇,从穌,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蘇乃荏類,而味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

《揚子·方言》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閒曰蘇。

木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傳》扶蘇,扶胥,小木也。

流蘇。《西京雜記》昭陽殿壁帶往往爲黃金釭,皆銜五色流蘇。《司馬相如·上林賦》《註》蘇,析羽也。

息也。《書·仲虺之誥》后來其蘇。

死更生。《戰國策》勃然乃蘇。

取也。《屈原·離騷》蘇糞壤以充幃兮。《綱目集覽》取草曰蘇。

《韻會》蘇蘇,氣索貌。《易·震卦》震蘇蘇。《註》恐懼不安之貌。《王註》躁動貌。

臺名。《吳語》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註》姑蘇,臺也。

亭名。《後漢·郡國志》襄國有蘇人亭。

國名。《魏志·東夷傳》諸國各有別色,名之爲蘇塗。

姓。《書·立政》司,封蘇國。

《集韻》山於切,音疋。詩扶蘇之蘇,徐邈讀疋。

《字彙補》蘇故切,音傃。《荀子·議兵篇》蘇刃者死。《註》蘇讀作傃,謂相向格鬭者。

【城】

城【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

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

《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城。

層城。《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

官名。《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城。《註》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攺司城。

宮名。《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城舍。

山名。析城,在河東濩縣西。《書·禹貢》底柱析城。

赤城山,在會稽東南。《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

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姓。城渾。

司城,複姓。

叶辰羊切,音常。《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