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知浮世悲驹隙

出自:宋代·陈与义《即席重赋且约再游二首》

拼音:[gòng,gōng][zhī,zhì][fú][shì][bēi][jū][xì]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诗情不与岁情阑,春气犹兼水气寒。
怪我问花终不语,须公走马更来看。
共知浮世悲驹隙,即见平波散芡盘。
得一老兵虽可饮,从今取友要须端。

查看原文

注释

【浮世】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驹隙】见"驹?"。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共】

共【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

《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

姓。《氏族略》以國爲氏。

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

《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註》應劭曰:垂,臣名也。爲共工,理百工之事。共讀曰龔。

向也。《論語》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姓。《前漢·匈奴傳》太守共友。《註》師古曰:共友,太守姓名也。共讀曰龔。

《集韻》《正韻》居用切,恭去聲。《左傳·僖四年》敢不共給。《前漢·成帝紀》無共張繇役之勞。《註》師古曰:共音居用反,謂共具張設。

《律歷志》共養三德爲善。◎按,共給,共養,有平、去二音,音別義同,故《正韻》東、送二韻共供兩存之。

《正韻》忌遇切,音具。《周禮·天官·內饔》掌共羞修膴胖骨鱐,以待共膳。《註》掌共,共當爲具。

《集韻》胡公切,音洪。共池,地名。《字彙》本作卄,象兩手合持之形。今作共。

【知】

知【午集中】【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浮】

浮【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罘。《說文》氾也。《論語》乗桴浮於海。

順流曰浮。《書·禹貢》浮于濟漯。

濟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註》浮,瓠也。

溢也,過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先時曰浮。《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輕也。《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浮浮,氣烝貌。《詩·大雅》烝之浮浮。

雨雪盛貌。《詩·小雅》雨雪浮浮。

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浮沉,無定之意。《詩·小雅》載沉載浮。

《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水名。《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山名。《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羅浮,二山名。《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竹名。《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石名。《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天浮,星名。《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韻補》叶符非切,音肥。《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世】

世【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卋《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音勢。代也。《詩·大雅》本支百世。

《論語》必世而後仁。《註》三十年爲一世。《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維摩經》大千世界。《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

姓。《風俗通》秦大夫世鈞。

與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註》世與生同。

《韻補》叶私列切,音薛。《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集韻》書作。

【悲】

悲【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府眉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眉切,。《說文》痛也。从心非聲。有聲無淚曰悲。《詩·豳風》女心傷悲。《毛傳》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鄭箋》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隂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爲悲。心之所以非則悲矣。《淮南子·原道訓》憂悲多恚,病乃成積。

叶補皆切,擺平聲。《楚辭·九辯》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悵而自悲。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隂陽不可與儷偕。

【驹】

駒【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音拘。《說文》馬二歲曰駒。《註》六尺以上馬,五尺以上駒。《爾雅·釋獸》伭駒,褭驂。《註》伭駒,小馬,別名褭驂。或曰此卽腰褭,古之良馬名。《周禮·夏官·廋人》攻駒。《註》攻駒,騬其蹄齧者。

《校人》月令《註》執駒,無令近母,猶攻駒也。

《禮·月令》仲夏,游牝別羣,則縶騰駒。《註》季春妊孕已遂,故仲夏不使同羣,拘繫騰躍之駒,防踶齧。

驪駒,歌名。《前漢·儒林傳》王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註》服虔曰:逸《詩》篇名,見《大戴禮》,客欲去歌之。

元駒,魚名。《崔豹·古今注》兗州人呼赤鯉爲元駒。

蟻別名。

株駒,枯樹本也。《列子·天瑞篇》若橜株駒。

姓,周駒伯,漢駒幾,見《萬姓統譜》。

《集韻》俱遇切,音句。義同。《詩·小雅》老馬反爲駒,不顧其後。集傳駒,叶去聲。

《集韻》駒驪,國名。

叶居侯切,音鉤。《易林》川深難游,水爲我憂。多虛少實,命鹿爲駒。

【隙】

隙【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隟《唐韻》綺戟切《集韻》《韻會》《正韻》乞逆切,音綌。《說文》壁際孔也。《玉篇》穿穴也,裂也。《禮·三年問》若駟之過隙然。《釋文》隙,本又作卻。《左傳·昭元年》牆之隙壞。《孟子》鑽穴隙相窺。《史記·貨殖傳》秦文孝繆居雍隙。《註》隙者,閒孔也。地居隴蜀之閒要路,故曰隙。

《玉篇》閒也。《左傳·隱五年》皆於農隙,以講事也。《註》隙,閒也。

《廣韻》怨也。《史記·樊噲傳》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

《前漢·匈奴傳贊》遭王莽始開邊隙。

《前漢·地理志》北隙烏丸夫餘。《註》隙,際也。

《唐韻正》古音綺略反,義同。

《唐韻正》古音綺路反。《韓非子·亡徵篇》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說苑·建本篇》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按玉篇、廣韻、韻會、正韻諸書皆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