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依北阙

出自:明代·李云龙《送黎君选之官兴业 其一》

拼音:[xiàng][lái][yī][běi,bèi][quē,què]

平仄:仄平平仄平

南园文酒会,与子分尤亲。
宝剑赠烈士,幽兰遗美人。
向来依北阙,亦得共芳晨。
犹忆联镳去,香街踏玉尘。

查看原文

注释

【向来】1.副词。一向;从来:向来如此|向来心直口快|向来不吸烟。 2.原来:失向来之烟霞。
【北阙】1.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 2.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向】

向【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正韻》亦作鄕。《禮·明堂位》刮楹達鄕。◎按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

《廣韻》對也。《戰國策》西向事秦。《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

或作嚮。《易·說卦》嚮明而治。亦作鄕。《禮·明堂位》南鄕而立。

《集韻》趣也。

《韻會》救也。

昔也。《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亦通作鄕。《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亮切,音餉。《廣韻》姓也。《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釋文》向,舒亮反。

《玉篇》地名。《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註》在川郡有向鄕。

《集韻》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

《集韻》《正韻》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

《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来】

來【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

玄孫之子曰來孫。

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䅘。

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姓。

《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叶郞狄切,音力。《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叶下服。《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叶落蓋切,音賴。《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叶良置切,音利。《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依】

依【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希切,音衣。《說文》倚也。《書·無逸》知小人之依。《註》言稼穡。《詩·小雅》謀之不臧,則具是依。《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依稀,猶彷彿也。《劉禹錫詩》宋臺梁館尚依稀。

姓。

《集韻》《韻會》隱豈切,音倚。《詩·大雅》于京斯依。

斧依,與扆通。《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

纏弦也。《儀禮·卽夕禮》設依撻焉。《疏》依,以韋依纏其弦,卽今時弓是也。

《儀禮·士虞禮》佐食無事,則出戸負依南面。《註》戸牖之閒謂之依。

喻也。《禮·學記》不學博依,不能安詩。《疏》謂依倚譬喻也。

《韻補》叶烏皆切,音挨。《曹植詩》願爲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白居易詩》坐依桃葉妓。《自註》依,烏皆反。

【北】

北【子集下】【匕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阙】

闕【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袪月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月切,。《說文》門觀也。《徐曰》中央闕而爲道,故謂之闕。《玉篇》象魏闕也。《廣韻》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爲道也。《正韻》宮門雙闕也。《韻會》爲二臺于門外,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以其縣法謂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狀魏魏然高大也,使民觀之,因爲之觀,兩觀雙植,中不爲門。

宮門、寢門、冢門皆曰闕。《古今注》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爾雅·釋宮》觀謂之闕。《詩·鄭風》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傳》乗城而見闕。《左傳·莊二十一年》鄭伯享王于闕西辟。《註》闕,象魏也。《史記·高祖紀》立東闕、北闕。

《秦本紀》築冀闕。《註》劉伯莊云:冀猶記事,闕卽象魏也。

《廣韻》失也,過也。

《集韻》乏也,空也。

《增韻》不恭也。

《玉篇》少也。《左傳·成十三年》又欲闕翦我公室。

《廣韻》不供也。《左傳·襄四年》敞邑褊小,闕而爲罪。《註》闕,不供也。

《增韻》虛也。《禮·禮運》三五而闕。《註》一盈一闕,屈伸之義也。

《增韻》游車補闕者曰遊闕。《周禮·春官·車僕》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註》闕車,所用補闕之車也。《左傳·宣十二年》潘黨率游闕四十乗。《註》游車,補闕者。

不合也。《前漢·王莽傳》歸師勿遏,圍城謂之闕。《註》此兵法之言也。闕,不合也。

毀也。《禮·曾子問》入自闕。《註》闕,謂毀宗也。

《正韻》闕翟后服刻繒爲衣,不畫也。《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註》闕狄,畫羽飾。展衣,白衣也。《詩·衞風·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傳》褕翟,闕翟,羽飾衣也。

劒名。《荀子·性惡篇》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劒也。

國名。《左傳·昭十五年》闕鞏之甲。《註》闕鞏國所出鎧。

獸名。《爾雅·釋獸》闕洩多狃。《疏》闕泄,獸名。其脚多狃。狃,指也。

山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遺屯騎於闕,北極之山也。

塞名。《戰國策》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註》闕,塞名也。

《史記·周本紀》西周恐,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註》括地志云:在洛州南十九里。

《廣韻》姓也。出下邳。漢有荆州刺史闕羽三。

《正韻》亦作屈。

《正韻》其月切,音橜。《左傳·隱元年》潁考叔曰:若闕地及泉。

《襄二十一年》方暑闕地,下冰而牀焉。《吳語》闕爲石郭,陂漢以象帝舜。《註》闕,穿也。《管子·山權數篇》北郭有掘闕而得龜者。《註》穿地至泉曰闕。

《韻補》叶音檜。《程曉·贈傅詩》元服初加,萬福咸會。赫赫應門,嚴嚴朱闕。

叶音乞。《班固·北征頌》雷震九原,電曜高闕。金光鏡野,武旗冒日。

叶音卻。《鄭虔季·贈陸雲詩》閶闔,南端啟籥。庶明以庸,帝聽式闕。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