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足朱行戚戚

出自:唐代·孟郊《弦歌行》

拼音:[luǒ][zú][zhū,shú][háng,xíng][qī][qī]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

驱傩击鼓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拽茅鞭,??
倮足朱行戚戚。ń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查看原文

注释

【戚戚】1.相亲貌。 2.忧惧貌;忧伤貌。 3.心动貌。 4.低语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倮】

倮【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集韻》魯果切,音臝。《正韻》赤體也。《禮·月令》中央土,其蟲倮。《註》人爲倮蟲之長。

國名。《淮南子·說林訓》西方之倮國,鳥獸弗辟,無爲一也。亦作臝躶裸果。

《正韻》古火切,音果。韰倮,狹隘也。《左思·魏都賦》風俗以韰倮爲嫿。

《集韻》《韻會》《正韻》戸瓦切,華上聲。赤袒也。

【足】

足【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疋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

《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

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

《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音沮。《論語》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傳》過也。《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註》足,猶擁也。

《廣韻》添物也。《類篇》益也。《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韻補》叶子悉切。《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朱】

朱【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章俱切《集韻》《韻會》鐘輸切《正韻》專於切,音珠。《說文》赤心木,松柏之屬。从木,一在其中。一者記其心。徐曰:木之爲物,含陽於內,南方之火所自藏也。

《山海·西荒經》蓋山之國有樹,赤皮,名朱木。

朱赤,深纁也。《詩·豳風》我朱孔陽。《註》謂朱色光明也,寄位於南方。

朱儒,短小之稱。《左傳·襄四年》臧武仲敗於邾。國人誦之曰: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或作侏儒。

姓。《統譜》顓頊之後封邾,後爲楚滅,子孫去邑爲朱。

望出吳郡。

《集韻》慵朱切,音殊。朱提,縣名。《前漢·地理志》屬犍爲郡。

【行】

行【申集下】【行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行之官。《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語也。《爾雅·釋詁》行,言也。《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歌行。《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廣韻》下孟切,胻去聲。《玉篇》行,迹也。《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姓。《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扶風。《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集韻》寒岡切,音杭。《類篇》列也。《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

中行,複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太行,山名。《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輩行也。《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韻會》行行,剛健貌。《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韻補》叶先韻。《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

【戚】

戚【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集韻》《韻會》倉歷切,音磩。《正字通》戉類。《六書精薀》戉之白者,爲之錫劑,以文之不專用武也。《司馬法》殷執白戚。《詩·大雅》干戈戚揚。《註》戚,斧也。《釋名》戚,慼也。斧以斬斷,見者慼懼也。

親也。《詩·大雅》戚戚兄弟。《傳》戚戚,內相親也。正義曰:戚戚,猶親親也。

哀也。《論語》喪與其易也寧戚。《註》哀戚也。

憂也。《論語》小人長戚戚。《註》戚戚,憂貌。

惱也。《書·金滕》未可以戚我先王。《蔡註》戚,憂惱之意。

憤也。《禮·檀弓》慍斯戚。《註》戚,憤恚也。

醜疾人曰戚施。《詩·邶風》得此戚施。《箋》戚施,面柔下人以色,不能仰者也。

《小爾雅》戚,近也。

地名。《春秋·文元年》公孫敖會晉侯于戚。《註》戚,衞邑。

姓。漢有臨轅侯戚緦。

《集韻》《韻會》趨玉切。同促。《周禮·冬官考工記》不微至,無以爲戚速也。

《集韻》《韻會》昨木切,音族。縣名。在東海。

《韻補》叶子六切,音蹙。《詩·小雅》歲聿云暮,采蕭穫菽。心之憂矣,自貽伊戚。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