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涨溟渤

出自:近现代·黄浚《北归经青岛大连杂书所感 其三》

拼音:[lèi][hén][zhǎng,zhàng][míng][bó]

平仄:仄平仄平平

绕舷声震天,入望头栉比。
裺囊绽复裂,襁负及妇子。
青齐岁移民,辽海例转徙。
今年重兵劫,村落化荆杞。
流亡但求活,岂曰事耒耜。
民生固在勤,何至类箠豕。
鲁风嗟再变,虎兕实逼此。
泪痕涨溟渤,作赋记祸始。

查看原文

注释

【泪痕】眼泪流过后所留下的痕迹:满脸~。
【溟渤】1.亦作"溟■"。 2.溟海和渤海。多泛指大海。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泪】

泪【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字彙》與淚同。(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遂切,音類。目液也。《本草》淚者,肝之液。《譚子化書珠玉篇》悲則雨淚。

《集韻》劣戌切,音律。義同。

《集韻》《韻會》郞計切《正韻》力霽切,音麗。疾流貌。《張衡·南都賦》漻淚淢汨。《註》引淮南子,水淚破舟。○按《淮南子·主術訓》本作戾。淚與戾古通。

《集韻》力結切,音捩。義同。

淒淚,寒涼貌。《前漢·武帝賦》秋氣憯以淒淚。亦作戾。

【痕】

痕【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戸恩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恩切,音鞎。《說文》胝瘢也。《玉篇》瘢痕也。《趙壹·疾世刺邪賦》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索其瘢痕。

凡物有迹者皆曰痕,如啼痕,苔痕,水痕,墨痕之類。

《集韻》五斤切,音垠。《博雅》腫也。

古恨切,音艮。腫病。

【涨】

漲【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知亮切,音帳。水大貌。《焦氏·易林》水漲無船。

溢也。《杜甫詩》春日漲雲岑。

南海名。《謝承·後漢書》交趾七郡土獻,皆從漲海出入。

《集韻》展兩切,長上聲。義同。或从長作涱。

《廣韻》陟良切《集韻》《韻會》中良切,音張。義同。《郭璞·江賦》趨漲截洄。

【溟】

溟【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並音冥。《說文》小雨溟溟也。《揚子·太經》密雨溟沐。《註》溟沐,漸漬潤澤之意。

海也。《十洲記》東王所居處,山外有員海。員海水色正黑,謂之溟海。通作冥。《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

瀴溟,水勢絕遠杳冥之貌。《木華·海賦》經途瀴溟。

巊溟,山氣暗昧之狀。《左思·吳都賦》巊溟鬱。

杳溟,水勢渺深激蕩也。《郭璞·江賦》雷註杳溟。

《廣韻》《正韻》莫迥切《集韻》《韻會》母迥切,音茗。與瀴同。

《集韻》莫逖切,音覓。亦小雨也。

【渤】

渤【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音孛。渤澥海別支名。《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渤澥。亦作勃。《史記·高祖本紀》北有勃海之利。《索隱》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橫在濟北,故齊都賦云:海旁出爲勃,名曰勃海郡。

滃渤,霧出貌。《郭璞·江賦》氣滃渤以霧杳。

漰渤,水聲。《郭璞·江賦》鼓㕉窟以漰渤。《集韻》或从勃作渤。通作浡。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