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霰群芳剥落时

出自:明代·朱浙《题刘宪副翠竹山房手卷 其一》

拼音:[shuāng][xiàn][qún][fāng][bāo,bō][là,luò,lào][shí]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世人见竹不解爱,自是参差自得时。
地近尖星谁是宅,溪环碧玉此君宜。
乾坤独禀清虚操,霜霰群芳剥落时
遥指关山何处是,临风洒翰寄新诗。

查看原文

注释

【霜霰】1.霜和霰。 2.喻恶势力。 3.喻严峻的刑法。
【剥落】1.剥蚀脱落:油漆剥落。 2.谓科考落第: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霜】

霜【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所莊切《集韻》《韻會》《正韻》師莊切,音驦。《玉篇》露凝也。《釋名》其氣慘毒,物皆喪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隂氣勝,則凝爲霜雪。《易·坤卦》履霜堅冰至。《詩·秦風》白露爲霜。

《字彙補》國名。《西域記》屈霜國。

姓。見《姓苑》。

《正字通》歷年曰霜。《李白詩》陛下之壽三千霜。

《集韻》《類篇》色壯切,音孀。隕霜,殺物也。或作灀。《潘岳·馬汧督誄》馬生爰發,在險彌亮。精貫白日,猛烈秋霜。

【霰】

霰【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先去聲。《說文》稷雪也。从雨散聲。《詩·小雅》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箋》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搏,謂之霰。《大戴禮》陽之專氣爲霰。《註》隂氣在雨水,凝滯爲雪。陽氣薄之,不相入,散而爲霰。故春秋榖梁說曰:霰者,陽脅隂之符也。《釋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埤雅》閩俗謂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謂稷雪,義蓋如此。今名濇雪,亦名濕雪。

《字彙補》佛之外道曰霰尼。見楞嚴經。《說文》或作䨘。《玉篇》亦作。《集韻》或作霚。

【群】

群【未集中】【羊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五經文字》羣,俗作群。

【芳】

芳【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正韻》敷方切,音妨。《說文》香草也。《屈原·離騷》雜杜蘅與芳芷。《註》杜蘅、芳芷,皆香草名。

《玉篇》芬芳,香氣貌。《司馬相如·美人賦》芳香芬烈。

《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臭也。《晉書·元帝紀》文景垂仁,傳芳于南頓。

《韻會》州名。地多芳草,置在常芳縣。

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漢有幽州刺史芳垂敷。《韻學集成》作芳。芳字从屮作屮下方。

【剥】

剝【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北角切,音駁。《說文》裂也。从刀,彔聲。《玉篇》削也。《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增韻》褫也,脫也。

卦名。《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註》謂斫去次地之皮。

殺牲體解之名。《詩·小雅》或剝或亨。

《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註》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音璞。力擊也。《詩·豳風》八月剝棗。《註》擊也。

音卜。《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集韻》或作。

【落】

落【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禮·王制》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

《爾雅·釋詁》落,始也。

《左傳·昭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註》宮室始成,祭之爲落。

叔孫爲孟鐘,饗大夫以落之。《註》以豭豬血釁鐘曰落。

《博雅》居也。《綱目集覽》人所聚居,故謂之村落、屯落、聚落。

《後漢·竇憲傳》躡冒頓之區落。

蕃籬曰虎落。《前漢·鼂錯傳》爲中周虎落。《註》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

廢也。《莊子·天地篇》子高曰:夫子盍行耶,無落吾事,耕而不顧。

落落,不相入貌。《老子·道德經》落落如石。

牢落。《司馬相如·上林賦》牢落陸離。

陸落。《論衡》見文吏便而儒生陸落,則詆訾儒生,以爲淺短,稱譽文吏,謂之深長。

拓落。《揚雄·解嘲》何爲官之拓落也。

《韻會》錯落,閒厠貌。

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

星名。《史記·天官書》軍西爲壘,旁有一大星爲北落。

山名。《水經注》伊水東北過郭落山。

草名。《本草》土落,生嶺南山谷。

角落,生江西山谷,似茱萸,獨莖。

木名。《爾雅·釋木》檴,落。《疏》檴,一名落,可作杯圈,皮韌,繞物不解。

姓。《通志·氏族略》漢有落下閎。

與絡通。《莊子·秋水篇》落馬首,穿牛鼻。《前漢·李廣傳》上召禹刺虎,禹從落中斫絕纍,上壯之。《師古註》謂當時繦絡之而下也。

《唐韻古音》讀路。《晉庾闡·弔賈誼文》張高弦悲聲激柱落。叶下濩韻。

【时】

時【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

《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地名。《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註》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云:今鉅鹿人。

與塒同。《詩·王風》雞棲于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韻補》叶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叶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叶下態,態音替。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