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阖长辞九万里

出自:明代·卢楠《奉答杨六坡推府隐居见赠》

拼音:[chāng][hé][cháng,zhǎng][cí][jiǔ][wàn,mò][lǐ]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我昔住青都,玉楼扬紫氛。
灵妃散天花,把弄坐层云。
肌肤瑩瑩婉冰雪,孤啸常随鸾凤群。
阊阖长辞九万里,帝乐仙音那可闻。
失意山中寻瑶草,白云引入天台道。
桃花流水非人间,碧椀彫胡待终老。
遥望匡庐歊九天,屏风九叠石磴旋。
香炉返照赤霞晚,双剑回空白日县。
云霾四塞龙虎睡,嵯峨一径猿猱前。
陶公鍊液呵赤电,李重还车蹑紫烟。
长揖谢世恣同往,绿发方瞳列上仙。
青溪卧听松风歇,起向山中弄明月。
独立苍茫望九州,漠漠黄尘毁金骨。
闻君献赋长杨宫,飞章络绎四海雄。
光辉灿烂动明主,天书降问恩隆崇。
风尘侘傺解圭组,归去沧浪作钓翁。
结庐小傍浮丘麓,幽洞巉岩苍翠簇。
清风台倚金露寒,白石桥连水清洑。
当阶竹引凤凰毛,背户青松走麋鹿。
婉如匡庐落我前,便欲因之借休沐。
夫子值此格气豪,秋来兴与南山高。
寄我五花云锦字,读之飘然若云翱。
自惭才非卢照邻,敢与杨炯为伍曹。
杨卢千载各一时,异代风流如有期。
为君倒囊弹素琴,清商缭绕阳春辞。
歌罢拂衣五陵去,明月青山湘水湄。

查看原文

注释

【阊阖】1.传说中的天门: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2.指宫门:早朝听诏毕,唤马阊阖前。
【长辞】1.长别﹐永远离开。 2.死亡的婉辞。
【万里】表示距离之远,范围之广,并非确切的距离、范围表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阊】

閶【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尺量切《集韻》《韻會》蚩良切《正韻》齒良切,音昌。《說文》天門也。一曰楚人名門曰閶闔。《前漢·禮樂志》游閶闔。《註》閶闔,天門。《後漢·杜篤傳》排閶闔,入幽谷。《淮南子·原道訓》排閶闔,鑰天門。《註》閶闔,始升天之門也。

風名。《史記·律書》閶闔風居西方。閶者,倡也。闔者,藏也。言陽氣道萬物闔黃泉也。《淮南子·天文訓》四十五曰閶闔風至。《註》兌卦風。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軍以鼙令鼓註》司馬法曰:鼓聲不過閶。

門名。《正字通》閶門,姑蘇城門名。

《集韻》他郞切,音湯。鼞或作閶。鼓聲也。

【阖】

闔【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胡音合。《說文》門扇也。《爾雅·釋宮》闔謂之扉。《疏》闔扇也。《禮·月令》仲春之月,乃修闔扇。《註》用木曰闔。《左傳·襄十八年》以枚數闔。《註》闔,門扇也。《史記·宋微子世家》牧齒著門闔。《註》闔,門扇。

《韻會》雙曰闔,闔門也。單曰扇,扇戸也。

《說文》閉也。《易·繫辭》闔戸謂之坤。《疏》謂閉藏萬物,若室之閉闔其戸。《左傳·襄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辟燥濕寒暑。《註》闔,謂門戸閉塞。

苫也。《周禮·夏官·圉師》茨牆則翦闔。《註》闔,苫也。

《正韻》摠合也。《後漢·張儉傳》儉見曹氏世德已萌,乃闔門懸車,不與政事。《前漢·武帝紀》今或至闔郡,而不荐一人。《註》總一郡之中,故曰闔郡。

《廣韻》閶闔。《前漢·禮樂志》游閶闔。《註》閶闔,天門。《淮南子·原道訓》排閶闔,鑰天門。《註》閶闔,始升天之門也。

風。亦名閶闔。《史記·律書》閶闔風,居西方。

助語詞。《莊子·列禦》闔胡嘗視其良,旣爲秋栢之實矣。《註》闔,語助也。

《則陽篇》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闔嘗舍之。《註》言何不試舍其所爲乎。

國名。《前漢·湯傳》又遣使責闔蘇大宛諸國歲遺。《註》闔蘇,國名。在康居北一千里。

人名。《莊子·人閒世註》顏闔,魯之賢人隱者。

【长】

長【戌集上】【長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镸音場。《增韻》短之對也。《孟子》今交九尺四寸以長。《前漢·田橫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久也。《詩·商頌》濬哲維商,長發其祥。《箋》長,猶久也。《老子·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遠也。《詩·魯頌》順彼長道,屈此羣醜。《箋》長,遠也。《古詩》道路阻且長。

常也。《陶潛·歸去來辭》門雖設而長關。《李商隱詩》風雲長爲護儲胥。

大也。《世說新語補》願乗長風,破萬里浪。

善也。《晉書·樂廣傳》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唐書·韓琬傳》文藝優長。

《博雅》長,挾也。

《吳語》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許諾。《註》長弟,猶云先後也。

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詩·小雅》東有啓明,西有長庚。《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日旣入,謂明星爲長庚。

宮名。《班固·西都賦》北彌明光而亙長樂。《謝朓·怨情詩》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註》長門,漢皇后所居。

地名。《玉海》長安,本關中地,西漢建都于此,後因謂天子所都爲長安。

山名。《說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國名。《山海經》有鹽長之國。

獸名。《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

草名。《爾雅·釋草》長楚,銚芅。《疏》長楚,一名銚芅。

姓。《左傳·僖二十八年》甯子先長牂守門。《註》長牂,衞大夫。

仲長,複姓。

長乗,神名。《山海經·郭璞贊》九德之氣,是生長乗。人狀犳尾,其神則凝。妙物自潛,世無得稱。

《韻會》《正韻》展兩切,音掌。孟也。《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疏》元爲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長也。《戰國策》君長齊奚以薛爲。《註》長,雄長之長。

齒高也。《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禮·曲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位高也。《書·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傳》言至海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爲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釋文》五長,衆官之長。

《周禮·天官·大宰》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註》長謂公卿大夫,王子弟之食采邑者。

進也。《易·泰卦》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生長也。《孟子》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長養之也。《前漢·董仲舒傳》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爲事。

《詩·大雅》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箋》敎誨不倦曰長。

官名。《左傳·襄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註》庶長,秦爵也。

縣名。《左傳·襄十八年》夏,晉人執衞行人石買于長子。《註》長子縣,屬上黨郡。

《集韻》《韻會》《正韻》直亮切,音仗。《集韻》度長短曰長。

《集韻》餘也。《正韻》多也,宂也,剩也。《論語》長一身有半。《世說新語》平生無長物。《陸機·文賦》故無取乎宂長。

《正韻》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韓愈詩》得時方長王。

【辞】

辞【未集下】【舌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乱。(辭)〔古文〕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九】

九【子集上】【乙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正韻》舉有切《集韻》《韻會》己有切,音久。數也。《說文》陽之變也。《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列子·天瑞篇》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

算法曰九九。《韓詩外傳》齊桓公設庭爎待人士,不至。東野有以九九見者,曰:九九薄能耳,君猶禮之,况賢於九九者乎。《註》若今九章算法。

《荆楚歲時記》俗用冬至次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爲寒盡。

《史記·騶衍傳》中國之外,有赤縣神州者九。

九之爲言多也。《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言叛者衆,非實有九國也。宋趙鵬飛曰:會葵丘惟六國,會鹹牡丘皆七國,會淮八國,猶漢紀謂叛者九起也。

陽九,戹也。《左思·吳都賦》世際陽九。《註》陽戹五,隂戹四,合爲九。

姓。

複姓。《何氏姓苑》岱縣人,姓九百,名里。

秦穆公時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馬,見《列子》。

隷書防詐譌,凡紀數,九借用玖。《絳曰》洪容齋五筆,九作久,陽數九爲老久義也。玖,黑色玉也。借作玖,非。

《韻會》渠尤切,音仇。國名。《史記·殷本紀》九侯。《註》音仇。

《集韻》《正韻》通。

【万】

万【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韻會》同萬。

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㸘《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姓。《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韻補》入銑韻。《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里】

里【酉集下】【里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

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

百里、相里,複姓。

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山名。《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註》沒里者,河也。

古夫稱妻曰鄕里。《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釋文》里,音以。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