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洲山路塞

出自:清代·李锴《寄怀若水上人 其二》

拼音:[wò][zhōu][shān][lù][sāi,sài,sè]

平仄:仄平平仄平

不碍荒江曲,题诗杖竹筇。
乡心三户水,秋色六朝松。
梦幻能无著,虚空定所从。
沃洲山路塞,缘汝见孤踪。

查看原文

注释

【沃洲】1.亦作"沃州"。 2.山名。在浙江省新昌县东。上有放鹤亭﹑养马坡,相传为晋支遁放鹤养马处。
【山路】山中小路。如:山路弯弯。
【路塞】道路阻塞。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沃】

沃【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烏酷切,音鋈。《說文》灌漑也。《書·說命》啓乃心,沃朕心。《正義》當開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也。

盛也。《詩·衞風》其葉沃若。《疏》沃若,沃沃然盛也。

壯姣也。《詩·檜風》夭之沃沃。《傳》沃沃,壯姣也。

柔也。《詩·小雅》其葉有沃。《傳》沃,柔也。

土不磽曰沃壤。《左傳·襄二十五年》楚蔿掩爲司馬,井衍沃。《註》衍沃,平美之地。

盥手曰沃盥。《周禮·夏官》小臣大祭祀沃王盥。《疏》言爲王沃手,盥手也。

《左傳·正義》盥謂洗手,沃謂澆手。

泉名。《爾雅·釋水》沃泉縣出。

水名。在沃陽縣西北。《水經注》中陵水東逕沃陽縣,又西北流注沃水。

九土之一。《淮南子·地形訓》正南次州曰沃土。

閩南人謂雨淋曰沃。見《鄭瑗井觀瑣言》。

曲沃,晉邑名。《詩·唐風》素衣朱襮,從子于沃。《廣輿記》曲沃縣,屬山西平陽府。

姓。沃丁之後。吳有沃焦,著《神仙傳》。

《集韻》鬱縛切,音艧。茂貌。《詩·衞風》其葉沃若,徐邈讀。《說文》本作,今省。

【洲】

洲【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音周。《說文》水渚也。《爾雅·釋水》水中可居曰洲。

《釋名》聚也。人及鳥物所聚息之處也。《詩·周南》在河之洲。

靈洲,漢縣名,屬北地郡。

《韻補》叶專於切,音朱。《劉楨·魯都賦》素秋二七,天漢指隅。緹帷彌津,丹帳覆洲。《說文》本作州,後人加水以別州縣字。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路】

路【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

《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

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門,寢曰路寢,車曰路車。

鼓也。《周禮·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註》路鼓,四面鼓也。

弓也。《史記·孝武紀》路弓乗失。

傾貌。《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路。《註》路謂無城郭牆垣也。

與輅同。《禮·月令》乗鸞路。《釋文》路本又作輅。

姓。《急就篇註》路,水名也。

因爲縣,在涿郡,居者氏焉。漢有大夫路溫舒。

《集韻》歷各切,音洛。《前漢·揚雄傳》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註》晉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師古曰:落,纍也。以繩周遶之也。

【塞】

塞【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蘇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則切,音㥶。塡也,隔也。《禮·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閉塞成冬。《又》謹關梁,塞徯徑,季春開通道路,無有障塞。

充也,滿也。《書·舜典》溫恭允塞。《詩·鄘風》秉心塞淵。

國之阨險曰塞。《史記·蘇秦傳》秦四塞之國,披山帶渭。《後漢·杜篤傳》城池百尺,扼塞要害。

月在辛曰塞,見《爾雅·釋天》。

塞塞,不安貌,見《博雅》。

伊蒲塞,卽優婆塞。《後漢·楚王英傳》以助伊蒲塞桑門之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先代切,音賽。邊界也。《禮·月令》孟冬備邊境,完要塞。

九塞。《淮南子·地形訓》九塞,太汾,澠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註》太汾在晉,澠阨殽阪皆在弘農郡,荆阮方城皆在楚,井陘在常山,令疵在遼西,句注在鴈門隂館,居庸在上谷阻陽之東。

紫塞。《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因名。

博塞,戲具也。《莊子·騈拇篇》問穀何事,則博塞以遊。

姓。

與賽同。《前漢·郊祀志》冬塞禱祈。本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