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也踵圣轨

出自:清代·李锴《折杨柳行》

拼音:[huí][yě][zhǒng][shèng][guǐ]

平仄:平仄仄仄仄

惠逆凶吉从,匪以人事配。
大道昧于蒙,多令亡故态。
泰伯称至仁,一止嗣谁夺。
回也踵圣轨,厥终丽夭罚。
伋子不逃死,与寿同并命。
伯奇以孝章,厥考非不令。
申徒昔蹈河,三闾亦怀沙。
奢突不旋踵,罹毒理则那。
孔仪交优游,冶死已有馀。
囊瓦秉国程,宛爇已不居。
君一臣则二,大易精义昭。
扶抑每不胜,天道时增忧。

查看原文

注释

【圣轨】圣人的规范。多指儒家之教。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回】

回【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

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

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

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集韻》《韻會》戸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集韻》《韻會》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

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卽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

《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讀若諱。俗作囬。

【也】

也【子集上】【乙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野。語已辭。《說文徐註》語之餘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玉篇》所以窮上成文也。《廣韻》語助之終。柳宗元曰:決辭也。

發語辭。《岑參詩》也知鄕信曰應疎。

姓。明也伯先。

《劉攽曰》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杜甫詩》靑袍也自公,是也。

《正韻》養里切,同迤。

《六書正譌》古文匜字。註詳匚部三畫。

【踵】

踵【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歱《唐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禮·曲禮》車輪曳踵。《疏》踵,脚後也。《左傳·昭二十四年》吳踵楚。《註》躡楚踵跡。《莊子·讓王篇》納履而踵決。《淮南子·地形訓》北有跂踵民。《註》跂踵,踵不至地,以五指行。

《孟子》踵門而告文公。《趙岐註》踵,至也。

因也。《前漢·法志》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註》踵,因也。

接也。《前漢·霍去病傳》踵軍數十萬。《註》踵,接也。

頻也。《莊子·德充符》踵見仲尼。《註》踵,頻也。

繼也。《屈原·離騷》及前王之踵武。《註》踵,繼也。

《集韻》朱用切,音種。躘踵,不能行貌。或作偅。跂字原从足从攴作。

【圣】

圣【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誤。

【轨】

軌【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宄。《說文》車轍也。《孟子》城門之軌。《註》車轍迹也。

車軸也。《禮·少儀》其在車,左執轡,右受爵,祭左右軌范乃飮。《註》軌,謂轊頭也。

《正韻》法也,則也。《左傳·隱五年》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前漢·賈山傳》軌,事之大者也。《註》軌謂法度,故凡不循法度者,謂之不軌。

《正韻》循也。《史記·天官書》星辰軌道。《註》謂循其常道也。《前漢·賈誼傳》諸侯軌道。《註》言循法度也。

與宄通。《左傳·成十七年》亂在外爲姦,在內爲軌。御姦以德,御軌以。《註》軌本作宄。

《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設黍稷六簋于俎西。《註》簋,古文作軌。

叶居有切,音九。《詩·邶風》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叶果許切,音舉。《陸機·凌霄賦》削陋跡于介丘兮,省仙遊而投軌。覬情累以遂濟兮,豈時俗之云阻。○按《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註:軌,謂轍廣,非。軌卽轍也。《韻會》,輪有高下廣狹,皆定于軌。輪中之軌旣同,則轍迹亦同,因謂車轍亦曰軌。其實軌乃轊頭也。自《說文》以軌爲車轍,後人沿之,遂專以車轍訓軌,失其字之本義矣。《郉昺·孝經序》疏云:兩轍之閒曰軌,車所轢曰轍。此爲確詁云。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