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奈孑黎苦疮痏

出自:清代·陈宝琛《再叠答匏庵并柬珍午熙民》

拼音:[kě,kè][nài][jié][lí][kǔ][chuāng][wěi,yòu,yù]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半生林卧癖山水,岁晏听泉嚼梅蕊。
閒鸥所得祇忘机,老马何心更历块?谁知造物惜沟断,偏遣送春及婪尾。
葵藿枯死终向阳,松菊虽存忍归里?羼读集元诗百首,清泪如铅心见子。
金鳌退食剩密记,蕉园焚稿悲往轨。
杜鹃老病犹再拜,鸡鸣风雨何能已?亦知天运例贞元,可奈孑黎苦疮痏
昨者夜吟庭堆盐,不管晨炊盎无米。
同声喁于张与周,叠韵尖叉清且美。
西山积素正向霁,何不忍冻再随喜?记得盛秋连辔归,满贮锦囊数番纸。
试淩群玉俯银海,天地晶然悟一指。
驾言是处可写忧,浊醪中亦有妙理。
咏觞命啸人两三,坊巷过从居尺咫。
千里江鱼到酒边,四壁唐花如画里。
帝京景物故好在,故乡湖山恐无此。
与君相见霜满颠,世事从教风过耳。

查看原文

注释

【可奈】怎奈;可恨。
【孑黎】遗民;残存的百姓。
【疮痏】1.疮疡;伤痕。 2.指生疮疡。 3.(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 4.指灾苦之民。 5.祸害。 6.疵毁;贬抑。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可】

可【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音坷。《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書·堯典》囂訟可乎。《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僅可,未足之辭。《論語》子曰:可也。

《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

所也。《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姓。《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

《字彙補》苦格切,音克。《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

叶孔五切,音苦。《韓愈·元和聖德詩》負鄙爲難,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衆十旅。

叶口箇切,軻去聲。《魏文帝·寡婦賦》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來,心鬱鬱兮無可。

《集韻》歌古作可。註詳欠部十畫。

讀作何。《石鼓文》其魚隹可。《風雅廣逸註》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

【奈】

奈【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同柰。詳木部柰字註。

【孑】

孑【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居列切《集韻》《韻會》吉列切《正韻》古屑切,音結。《說文》人無右臂形。《玉篇》單也,餘也,後也,短也。《集韻》健也。《詩·大雅》靡有孑遺。言周之民無復有遺者。

孑孑,特出貌。《詩·鄘風》孑孑干旌。

戟也。《周禮·夏官·大司馬司戈盾註》戈有旁出者爲句孑。《左傳·莊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師孑焉以伐隨。《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刅謂之孑。俗作。

孑孒,水中赤蟲。游水際,遇人則沈。俗呼沙蟲。一名蜎蠉。《淮南子·說林訓》孑孒爲蟁。《註》倒跂蟲也,化爲蟁。蟁卽蚊也。

姓。見《奇姓通》。

《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

【黎】

黎【亥集下】【黍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郞奚切《正韻》鄰溪切,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

《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

《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註》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與蔾同。《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易據于蒺蔾,作蒺黎。

姓。黎侯國之後。

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集韻》《韻會》憐題切,音藜。

《集韻》良脂切,音棃。義同。

【苦】

苦【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音䇢。《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盭。

《類篇》急也。

《博雅》悵也。

《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

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疮】

瘡【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創《廣韻》《集韻》《韻會》初良切《正韻》初莊切,毀體使傷也。《張衡·西京賦》所惡成瘡痏。《註》創痏謂瘢痕。《南史·宋武帝紀》虎魄療金瘡。

《集韻》磢霜切。義同。

【痏】

痏【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榮美切《集韻》《韻會》羽軌切,音洧。《說文》疻痏也。《玉篇》瘡也。《廣韻》瘡痏。《前漢·薛宣傳》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鈞,惡不直也。《註》應劭曰:以杖手擊人,剝其皮膚腫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師古曰:痏,音鮪。《抱朴子擢才卷》生瘡痏於玉肌。《張衡·西京賦》所惡成瘡痏。《註》瘡痏謂瘢痕。

《說文長箋》方言謂之翻痏,又謂之翻胃,食下咽不受也。《正字通》按痏胃音義各別,箋以痏作胃,誤。

《集韻》尤救切,音宥。顫也。

于六切,音郁。病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