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弗一应

出自:清代·张晋《归途杂述 其八》

拼音:[chōng][ěr][fú][yī][yīng,yìng]

平仄:平仄平平平

周正十一月,徒杠未告成。
俗吏闇政体,略不为经营。
啧啧诉病涉,充耳弗一应
但解行辟人,作威耀光荣。
乘舆济溱洧,此犹知好名。

查看原文

注释

【充耳】1.塞住耳朵。 2.指声音充满耳朵。 3.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一应】谓一时应变。一应(-yīng) : 一切;所有:一应俱全|一应费用皆需自理。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充】

充【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昌終切《集韻》昌嵩切《正韻》昌中切,音突。

《玉篇》行也,滿也。

《廣韻》美也,備也。

塞也。《詩·邶風》褎如充耳。《註》言黎侯寓衞,衞人如塞耳無聞也。

《增韻》實之也。《禮·王制》充君之庖。

《前漢·揚雄傳》充庖厨而已。《註》師古曰:充,當也。

《周禮·地官·充人註》猶肥也,養牲而肥之也。

《左傳·哀十一年》事充政重。《註》充者,䌛役煩也。

《管子·內業篇》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藏。《註》過飽也。

《禮·檀弓》充充如有窮。《註》孝子心形,充屈窮急之容也。

姓。漢充向,充申。

《韻補》叶昌王切,廠平聲。《道藏歌》淵響啓靈扉,七門扇羽章。陽臺大洞野,幽逸芝英充。充作〈从儿。

【耳】

耳【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也。

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人名。老子名李耳。

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耳,馬莧也。

獸名。《博雅》李耳,虎也。

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蟲名。《爾雅·釋蟲》螾,或謂之入耳。

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集韻》《韻會》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諸侯王表》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弗】

弗【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韻會》分勿切,音紱。《說文》撟也。《玉篇》不正也。《韻會》違也。

不也。《書·堯典》績用弗成。《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弗及。《公羊傳註》弗者,不之深者也。

《韻會》不可也,不然也。《史記·孔子世家》弗乎弗乎。

去也。《詩·大雅》以弗無子。《傳》弗,去也。去無子,求有子。《箋》弗之爲言祓也。

滭弗,盛貌。《司馬相如·子虛賦》滭弗宓汨。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应】

應【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今作應。

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

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

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註》鼙也。

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註》正門也。

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