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呼潋滟于山僧送客忘言说

出自:清代·翁方刚《青玉峡》

拼音:[kuáng][hū][liàn][yàn][yú][shān][sēng][sòng][kè][wàng][yán][shuō,shuì,yu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玉峡口双厓开,层青倒卷作怒雷。
马尾东来势一掉,蹴起万壑声喧豗。
我初观瀑十里外,银潢远泻高崔嵬。
到寺亭午霁色出,珠帘正挂莲花台。
云根却踏巨鳌背,日影磨荡神龙颏。
仰望珠帘不可见,中盎一碧如平杯。
高峰转东又转北,不知拗折从何来。
到此万马跃一鼓,飞花喷雪成千堆。
大石礌硠剨万古,淋漓元气非莓苔。
手扪星辰不敢逼,庚庚眼眩杓衡魁。
隔溪啸答响山籁,长风襟袖凌九垓。
穿云剔篆不能去,粗沙细砾皆琼瑰。
漱玉亭子大如斗,想像坡老真仙才。
安得急雨看龙斗,狂呼潋滟于山僧送客忘言说,水自飞流石自横。
借问药苗寻径者,定知何处午鸡鸣。

查看原文

注释

【狂呼】1.亦作"狂謼"。 2.大声呼喊。 3.喻指作乱﹐暴乱。 4.纵情欢呼。 5.指猛烈的呼啸声。
【潋滟】1.亦作"?滟"。同"潋滟"。 2.水波荡漾貌。 3.水满貌。 4.光耀貌。
【山僧】1.住在山寺的僧人。 2.僧人自称的谦词。
【送客】为客人送行。
【忘言】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言说】1.谈论﹔说话。 2.指宣讲佛教的故事和理论。 3.言辞﹔言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狂】

狂【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軖。《廣韻》病也。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書·微子》我其發出狂。《疏》狂生於心,而出於外。應璩詩云:積念發狂癡,此其事也。

《書·洪範》曰狂恆風若。《疏》鄭康成以狂爲倨慢,以對不敬,故爲慢也。

《集韻》一曰躁也。《詩·鄘風》衆穉且狂。《傳》是乃衆幼穉且狂,進取一槩之義。《疏》論語云:狂者進取,仰法古例,不顧時俗,是進取一槩之義。《論語》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詩·鄭風》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傳》狂,狂人也。《疏》都是美好,狂是醜惡。

鳥名。《爾雅·釋鳥》狂,茅鴟。《註》今鶂鴟也。似鷹而白。《疏》茅鴟一名狂。◎按廣韻作鵟。

《爾雅·釋鳥》狂,㝱鳥。《疏》㝱鳥一名狂。《山海經》栗廣之野,有五彩之鳥,有冠,名曰狂鳥。〇按集韻作鵟。亦作。

山水名。《山海經》狂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西流,注于浮水。

大之山,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註》國名記云:狂水逕綸氏城,在今南陽。

《集韻》本作。

《廣韻》《正韻》渠放切《集韻》具放切,音誆。《廣韻》狂,輒爲也。

《集韻》古况切,音誑。惑也。

《集韻》局縛切,音戄。狂狂,犬走貌。

【呼】

呼【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虍。《說文》外息也。《韻會》出息爲呼,入息爲吸。

《廣韻》喚也。

《集韻》嗚呼,歎辭。《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

通作乎。《詩·大雅》於乎小子。

通作虖。《前漢·武帝紀》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亦作嘑。

姓。《廣韻》列仙傳有仙人呼子先,又複姓。《前漢·匈奴傳》呼衍氏。《註》師古曰:卽今鮮姓呼延者是也。

呼沱,水名。《戰國策》南有呼沱易水。

草名。《爾雅·釋草》蓫薚,馬尾。《疏》蔏,一名夜呼。

《集韻》虛交切,音虓。與詨同。吳人謂叫呼爲詨。或作嚆嘮。

《禮·檀弓》曾子聞之,瞿然曰呼。《註》呼,虛憊聲。《釋文》音虛,吹氣聲也。

《廣韻》《集韻》《正韻》荒故切,音戽。《廣韻》本作謼。號呼也。《詩·大雅》式號式呼。《釋文》呼,火胡反。

火故反。《禮·曲禮》城上不呼。《釋文》呼,火故反。

《集韻》許箇切,音。《左傳·文元年》江芉怒曰:呼役夫。《註》呼,發聲也。《釋文》呼,好賀反。

《集韻》虛訝切,音嚇。與罅同。裂也。詳缶部罅字註。

【潋】

瀲【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7画

《廣韻》良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冉切,音斂。瀲灩,水溢貌。《木華·海賦》浟湙瀲灩。

波際也。《潘岳·西征賦》靑蕃蔚乎翠瀲。

泛也。《郭璞·江賦》或泛瀲于潮波。

《廣韻》《集韻》《韻會》力驗切,音殮。義同。《集韻》或省作澰。

【滟】

灧【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28画部外筆画:24画

《正字通》俗灩字。

【于】

于【子集上】【二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

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

《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註》大掖衣也。

《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草名。《爾雅·釋草》茜,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木名。《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淳于,宣于,鮮于,多于,于,皆複姓。

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助語辭。《詩·召南》于沼于沚。《朱傳》于,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詩·周南》于嗟麟兮。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僧】

僧【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

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

《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送】

送【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說文》遣也。《詩·邶風》遠送于野。《禮·曲禮》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

《增韻》將也。《儀禮·聘禮》賔再拜稽首,送幣。《又》公拜送醴。

《正韻》贈行曰送。《詩·秦風》我送舅氏。

株送,罪人相牽引也。《前漢·食貨志》廼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

目送,以目相送也。《左傳·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趨出,上目送之。

縱送,善射之貌。《詩·鄭風》抑縱送忌。《註》舍拔曰縱,覆彇曰送。《玉篇》籀文作。

【客】

客【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苦格切《集韻》《韻會》《正韻》乞格切,坑入聲。《說文》寄也。从宀各聲。

《廣韻》賔客。《周禮·秋官》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註》大賔爲五等諸侯,大客卽其孤卿。

《司儀》諸公相爲賔,諸公之臣相爲國客。

主客。《禮·郊特牲》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焉。

《左傳·僖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爲客。

凡自外至者皆曰客。《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外亦曰客。《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姓。《正字通》漢客孫,廣德人。

叶苦各切,音恪。《詩·小雅》所謂伊人,於焉嘉客。叶上夕藿。夕音削。

《楚辭·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翺翔之焉薄。

【忘】

忘【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說文》不識也。《增韻》忽也。

遺也。《書·微子之命》予嘉乃德,曰篤不忘。謂不遺也。

《儀禮·士冠禮》壽考不忘。《註》長有令名,不忽然而遽盡也。

善忘,病也。《莊子·達生篇》氣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

坐忘,無思慮也。《莊子·大宗師》回坐忘。

《廣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妄。《韻會》棄忘也。《增韻》遺忘也。《周禮·地官·司刺》三宥,一曰遺忘。

志不在也。《左傳·隱七年》鄭伯盟,歃如忘。《註》志不在于歃血也。

《韓愈·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栗,投擲傾脯醬。歡窮悲心生,婉戀不能忘。《說文》从心从亡。會意。

【言】

言【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士載言。《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一句爲一言。《左傳·定四年》趙子曰:夫子語我九言。《論語》一言以蔽之。

一字爲一言。《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助語辭。《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註》語辭也。

《爾雅·釋詁》言,我也。《詩·周南》言告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博雅》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廣雅》從也。

《釋名》委也。

言言,高大貌。《詩·大雅》崇墉言言。《註》高大也。

簫名。《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韻會》或作䇾。

官名。《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幘名。《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地名。《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山名。《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州、縣名。《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人言,砒石別名。《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姓。《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複姓。《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集韻》牛堰切,音。訟也。

《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和敬貌。《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集韻》亦作訢。

叶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叶五剛切,音昂。《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叶五姦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叶魚戰切,音彥。《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說文》本作,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说】

說【考證·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易·益卦》民説無彊。〕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