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彼舆皂言

出自:明代·湛若水《观清溪灵泉书院刻崖石》

拼音:[chǎn][bǐ][yú][zào][yán]

平仄:仄仄平仄平

暮泊清溪隈,朝登凤凰台。
凤凰去千载,遗台尚崔嵬。
肩舆向名山,春山花烂然。
如锦屏匝地,如剑戟插天。
上山觅灵泉,灵泉有如神。
我到泉倏来,阐彼舆皂言
此泉应潮汐,莫或爽时刻。
其动若雷殷,其止若龙蛰。
爱泉者黄生,开我甘泉亭。
甘泉与灵泉,同以天一清。
留诗刻泉上,清者来濯缨,于泉何损增。

查看原文

注释

【舆皂】见"舆皂"。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阐】

闡【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昌善切《集韻》《韻會》《正韻》齒善切,音幝。《說文》開也。《增韻》闢也。《後漢·班固傳》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者。《註》闡,開也。

《增韻》顯也。《玉篇》明也。《易·繫辭》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註》闡,明也。《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傳》修闡文敎,舞文舞于賓主階閒。《春秋·左傳杜序》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揚子·太經》次六:幽闡積。《註》六爲水稱。幽施祿及下,故闡積。

《玉篇》大也。《易·豐卦註》闡者,弘廣之言。凡物之大,具有二種,一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之闡弘使大。《書·君·爾惟弘周公丕訓傳》汝爲政,當闡大周公之大訓。

廣也。《史記·秦始皇紀》闡幷天下。

《禪梁父註》禪闡廣地土也。

地名。《左傳·哀八年》夏齊人取讙及闡。《註》闡在東平劉縣北。《後漢·郡國志》益州越巂郡闡。

《集韻》稱延切,音燀。《陸雲·陸府君誄》瑰光旣耀,靈寶未闡,弗慮皇圖,銜恨殂遷。

《韻補》叶稱人切,音瞋。《琳·悼龜賦》探頤索隱,無幽不闡。下方太祗,上配淸純。

【彼】

彼【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補委切《集韻》補靡切,上聲。《說文》往有所加也。《玉篇》對此之稱。《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禮·檀弓》爾之愛我也,不如彼。

外之之詞。《論語》彼哉彼哉。《疏》言如彼人哉無足稱也。

《廣韻》也,邐也。

【舆】

輿【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等韻》雲諸切,音余。《說文》車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註》輿人專作輿,而言爲車者,車以輿爲主也。《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爲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復爲之輿。《韻會》《詩詁》曰:輈軸之上加板以載物,軫、軾、轛、較之所附植,輿,其總名也。

乗輿。《蔡邕·獨斷》天子所御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乗輿。《註》輿,車也。乗,載也。

《韻會》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正韻》堪輿,天地之總名。《前漢·藝文志》《堪輿金匱》十四卷。《註》堪,天道。輿,地道。

載而行之之意。《左傳·僖十一年》敬禮之輿也。《註》謂其載禮以行也。

《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輿也。

負也。《戰國策》百人輿瓢而趨。

《廣韻》多也。《集韻》衆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文公聽輿人之誦。

《韻會》扶輿,佳氣貌。

美稱。《司馬相如·子虛賦》扶輿綺靡。

輿人,賤官。《左傳·昭四年》輿人納之。

丘輿,地名。《左傳·成四年》鄭公子偃敗諸丘輿。《註》鄭地。

平輿。《後漢·郡國志》平輿,屬汝南郡。《註》古沈子國也。

姓。《韻會》周大夫伯輿之後。

《廣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增韻》舁車也。兩手對舉之車。《集韻》或作轝。《史記·封禪書》作轝。轝字从車从與,作車與。

【皂】

皂【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2画

《正字通》俗皁字。

【言】

言【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士載言。《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一句爲一言。《左傳·定四年》趙子曰:夫子語我九言。《論語》一言以蔽之。

一字爲一言。《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助語辭。《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註》語辭也。

《爾雅·釋詁》言,我也。《詩·周南》言告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博雅》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廣雅》從也。

《釋名》委也。

言言,高大貌。《詩·大雅》崇墉言言。《註》高大也。

簫名。《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韻會》或作䇾。

官名。《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幘名。《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地名。《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山名。《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州、縣名。《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人言,砒石別名。《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姓。《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複姓。《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集韻》牛堰切,音。訟也。

《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和敬貌。《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集韻》亦作訢。

叶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叶五剛切,音昂。《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叶五姦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叶魚戰切,音彥。《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說文》本作,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