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自崆峒得

出自:明代·黎民表《寓朝天宫道士馆作》

拼音:[dào][zì][kōng][tóng,dòng][dé,děi,de]

平仄:仄仄平平平

昔在宣皇日,垂衣挹大庭。
陪京开峻宇,划地限严扃。
馆即丛霄敞,居惟百圣宁。
雕檐行日月,绣闼驻风霆。
海岳驱群象,金银役五丁。
斋宫虔紫极,法驾导青冥。
隐轸簪裾列,都卢粉黛馨。
帝坛加检玉,天步振流铃。
道自崆峒得,言从河上听。
理玄穷恍惚,功大格生灵。
黄竹谁西母,宫桃几岁星。
庆霄犹晻霭,琪树不凋零。
备享遵时序,追趋亟典刑。
御香分宝盖,内酒赐银瓶。
却老方能验,游仙梦讵醒。
归依成晚屣,栖息感劳形。
华表欢犹昨,玄都叹屡经。
鼎分烧药火,案有读书萤。
滞留应不惜,愿睹禅云亭。

查看原文

注释

【崆峒】1.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称空同﹑空桐。《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朝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羲轩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唐曹唐《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崆峒。"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一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山。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 2.山名。在山西临汾市南。 3.山名。在江西赣县南。 4.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是空桐(崆峒);洛阳据地之中,故以崆峒代指洛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道】

道【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自】

自【未集下】【自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玉篇》率也。

《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崆】

崆【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空。崆峒,山名。見前峒字註。

崆巄,山高貌。

《廣韻》苦江切《集韻》枯江切,音腔。崆㟅,山高峻貌。

【峒】

峒【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崆峒,山名。本作空桐。《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註》戴猶値也。一作空同。《莊子·司馬彪註》空同,當北斗下山也。《前漢·武帝紀》踰隴登空同,今作崆峒。《唐書·地理志》崆峒在岷州溢洛縣。《史記註》在隴右。《雍州錄》在原州高平縣,卽筓頭山,涇水發源,今平凉府西,卽崆峒山。有廣成子宮。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洞。山一穴也。一曰嵾嵳不齊也。

《五音集韻》在孔切,音董。山穴。通作洞。

叶徒黃切,音唐。《道藏歌》綠蓋協晨霞,靑軿擲空峒。右揖東林帝,上朝太虛皇。

【得】

得【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