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睨樗栎

出自:元代·黄溍《送朱仲山之京》

拼音:[bù,fǒu][bì][nì][chū][lì,yuè]

平仄:仄仄仄平仄

麒麟出渥洼,意欲周八极。
刍豆岂不多,未便甘伏枥。
念君抱耿耿,坐视暄凉易。
忽辞白发亲,去作青云客。
应恐邓仲华,笑尔长寂寂。
鄙人属有念,未办经世策。
青灯雨如线,穷巷方偪仄。
县知掺斧斤,不必睨樗栎
往哉布汝怀,庶用副前席。
勿云万户侯,自可谈笑觅。
百年滔滔内,岐路足南北。
出处会有为,聚散奚暇惜。
歌我辛苦词,送子远行役。
峥嵘壮士志,惨淡游子色。
那无平生期,慎尔保金石。
莫将贾生泪,先为离别滴。

查看原文

注释

【不必】1.没有一定;未必。 2.无须;没有必要。
【樗栎】1.《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 2.用为自谦之辞。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必】

必【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音畢。《說文》分極也。从八戈。戈亦聲。《趙宧光箋》弋猶表識也,分極猶畺界也,故从八弋。

定辭也。《詩·齊風》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專也。《揚子·太經》赤石不奪,節士之必。《註》石不可奪堅,丹不可奪赤,猶節士之必專也。

期必也。《論語》子絕四,毋意,毋必。

審也。《後漢·劉陶傳》所與交友,必也同志。

果也。《後漢·宣帝紀贊》孝宣之治,信賞必罰。

必育,人名。燧人氏之佐也。《羣輔錄》必育受稅俗。《註》受賦稅及徭役,所宜施爲也。

《字彙補》赤犮必力。山名。河水所出也。見僧宗泐記。

《古今字考》幷列切,音縪。組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天子圭中必。《註》謂以組約其中央,以備失墜。◎按周禮考工釋文,必卽組也,讀如縪者,俗讀之也。弓檠之䪐从韋,正譌欲舉以駁《說文》,迂矣,當以《說文》爲正。

按必字不从心,《字彙》幷入心部。《正字通》因之,取其形似,便於檢閱爾。

【睨】

睨【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研計切。音詣。《說文》衺視也。《左傳·哀十三年》余與褐之父睨之。《史記·藺相如傳》持璧睨柱。《屈原·離騷》忽臨睨夫舊鄉。

禽鳥斜視亦曰睨。《埤雅》禽經曰:雞以嗔睨。《王楙補禽經》鴨以怒睨。

日斜亦曰睨。《莊子·天下篇》日方中方睨。《衍義》日斜如人睨目。

人名,睨夫。見《宋史·宗室表》。

與倪堄通。睤睨,詳睤字註。

《集韻》吾禮切,詣上聲。義同。

【樗】

樗【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集韻》胡化切《正韻》胡挂切,音畫。《說文》木也。以其皮裹松脂。或从木蒦。

《唐韻》作㯉。丑居切《集韻》《韻會》《正韻》抽居切,音攄。惡木也。《詩·豳風》采荼薪樗。《陸璣疏》樗,樹及皮皆似漆,靑色,葉臭。《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不中規矩。《唐本草》椿、樗二樹形相似,樗木疎,椿木實。《蘇頌·圖經》椿葉香,可啖。樗氣臭,北人呼爲山椿,江東人呼爲鬼目。《集韻》从虖从慮,義同。

樗里,地名。《史記·索隱》甘茂居渭南隂鄕之樗里,號樗里子。

《爾雅·釋蟲》莎雞謂之樗雞。

《集韻》通都切,音瑹。惡木也。

【栎】

櫟【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