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觚罗豆笾

出自:明代·黄佐《李番禺席上赋》

拼音:[fēi][gū][luó][dòu][biān]

平仄:平平平仄平

兔丝依松柏,引蔓淩云天。
文明席佳会,弹冠怀昔年。
邵生圭组时,宁知在瓜田。
陈力审所就,周任有遗言。
弛张道所贵,辟彼望与弦。
华筵有明牧,飞觚罗豆笾
坎坎鼓干舞,矫矫成飞鸾。
醉来命驾起,斗柄随车还。
浮云翳金枢,望舒閟复宣。
曲肱谢鞶带,皎日当盈前。
卷舒合龙蠖,庶以道自全。
解忧适真性,杜康无乃贤。

查看原文

注释

【豆笾】祭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飞】

飛【戌集下】【飛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非。《玉篇》鳥翥。《廣韻》飛翔。《易·乾卦》飛龍在天。《詩·邶風》燕燕于飛。

官名。《前漢·宣帝紀》西羌反,應募佽飛射士。

《釋名》船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

六飛,馬名。《前漢·袁盎傳》騁六飛,馳不測山。《註》六馬之疾若飛也。別作騛。

桑飛,鷦鷯別名。

飛廉,神禽名。《三輔黃圖》能致風,身似鹿,頭似雀,有角,蛇尾,文似豹。《郭璞云》飛廉,龍雀也。世因以飛廉爲風伯之名,其實則禽也。

《本草》漏蘆一名飛廉。

《廣韻》古通作蜚。《史記·秦紀》蜚廉善走。

借作非。《漢·長蔡君頌》飛陶唐其孰能若是。《說文徐註》上旁飞者,象鳥頸。

【觚】

觚【酉集上】【角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古乎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音孤。《說文》鄕飮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爲飮器,觚三升。《註》觚,當爲觶。《疏》禮器制度云:觚大二升,觶大三升。故鄭从二升觚,三升觶也。《韓詩外傳》二升曰觚。觚,寡也。飮當寡少。《論語》觚不觚。《疏》觚者,禮器,盛酒二升。

方也。《周禮·天官·小宰疏》兵書有譎觚之人,謂譎詐桀出,觚角非常也。《史記·酷吏傳》漢興,破觚爲圜。《莊子·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註》所守方而不固執也。

法也。《揚子·太經》占之以其觚。《註》占之以法,謂經緯之休咎也。

角也。《前漢·律歷志》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爲一握。《蘇林曰》六觚,六角也。

《郊祀志》八觚宣通,象八方。《師古曰》觚,角也。《服虔曰》八觚,如今社壇也。

竈額也。《困學紀聞》仲尼讀春秋,老耼據竈觚而聽。

劒拊也。《新論·思愼篇》令提劒鋒而掉劒觚,必刎其指,而不能以陷腐木。

官名。《魏志·東夷倭人傳》伊都國官曰爾支,副曰泄謨觚、柄渠觚。

奴國官曰兕馬觚。

人名。《北史·魏獻明皇后傳》后少子秦王觚。

觚竹城,在遼西。《爾雅·釋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註》觚竹在北。

鶉觚,縣名。見《晉書·地理志》唐更名靈臺,屬涇州。《前漢書》作鶉孤。

通作柧。《班固·西都賦》上觚棱而棲金爵。《註》觚,八觚有隅者也。一曰堂殿上最高轉角處。《後漢書》作柧棱。

通作䉉。《陸機·文賦》或操觚以率爾。《註》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書,猶今之也。與䉉通。

通作菰。《前漢·司馬相如·子虛賦》蓮藕觚盧。《張晏曰》觚盧,扈魯也。《史記》作菰蘆。《說文》本作苽。

【罗】

羅【未集中】【网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4画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音蘿。《說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詩·王風》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

《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

《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註》羅列而生。

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

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註》汨水在羅,故曰汨羅。

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

姓。《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爲氏。

羅羅,獸名。《山海經》北海有獸,狀如虎,名曰羅羅。《駢雅》靑虎謂之羅羅。

菴羅,果名。《本草》梨之類,色黃,如鵝梨。

《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

《集韻》郞佐切,音囉。邏或省作羅。巡也。

【豆】

豆【酉集中】【豆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竇。《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爲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揚子·方言》爲豆籠。《註》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䇺。

《韻略》穀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博雅》天豆,雲實也。

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相思子一名紅豆。

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韻補》叶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叶田故切,讀作渡。《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叶孺。

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笾】

籩【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8画

《廣韻》布元切《集韻》《韻會》《正韻》音邊。竹豆。《爾雅·釋器》竹豆謂之籩。《疏》籩,以竹爲之,口有籐緣,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棗、栗、桃、梅、蔆芡、脯脩、膴鮑、糗餌之屬,祭祀、燕享所用。《詩·豳風》籩豆有踐。《儀禮·士冠禮》旨酒令芳,籩豆有楚。《左傳·昭六年》季孫宿如晉,晉侯享之,有加籩。《註》籩豆之數多于常禮。

官名。《周禮·天官》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疏》女籩,女奴之曉籩者。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