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却东南陲

出自:明代·顾璘《赠叶原静游雁荡归金陵兼呈大司马乔公》

拼音:[tūn][què][dōng][nán,nā][chuí]

平仄:平仄平平平

汎览名山图,雁荡天下奇。
天吴举蓬岛,乱掷沧海湄。
巉岩老蛟脊,诘曲盘桃枝。
攒峰蔽青冥,星斗昼陆离。
灵湫倒银汉,六月飞寒澌。
仙人隐洞府,玉简灵文垂。
白石充糇?,紫芝可疗饥。
凤笙乍缥缈,鹤驾时逶迤。
绿髓苟未变,丹梯讵能窥。
叶子道者流,夙禀烟霞姿。
去冬游武夷,未惬心所期。
今春策短杖,直往了无疑。
天台逢李生,拍手欣相持。
溯流问桃水,探穴寻仇池。
俯瞰不测渊,仰凌万仞危。
端坐天柱峰,要观日出时。
扶桑射东影,瞥见苍龙?。
太湖仅一勺,匡庐忽平夷。
呼酒酹苍梧,凤鸟来何迟。
浩浩浙江涛,伍胥今谓谁。
桃花落已尽,芳草含碧滋。
啼莺劝客饮,正与烟花宜。
满举白玉斗,吞却东南陲
坐觉方寸间,云峤相撑支。
归来回风亭,目光如玻璃。
磈磊作奇画,琳琅吐新辞。
颠倒雷电走,苍茫神怪悲。
十日说不辍,齿颊生凉飔。
四座烦郁散,听者俱忘疲。
灵秘自此泄,海若安能私。
还拜大司马,请陈贱子诗。
定知㠝岏势,纵横列阶墀。
迢递金银阙,梦寐如见之。
谢客休挂席,孙公应解颐。
何必举五岳,高下论等差。
至乐有同好,难与俗子知。

查看原文

注释

【东南】1.东和南之间的方向。 2.(Dōngnán)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市。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吞】

吞【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說文》咽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廣韻》吞,滅也。《增韻》幷包也。《戰國策》隂謀有吞天下之心。

《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音天。姓也。漢有吞景雲。

《集韻》咽也。《穀梁傳·隱三年註》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內。《釋文》吞,敕恩反。

音天。《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寧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

【却】

卻【子集下】【卩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

《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

《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

訛作㕁。

【东】

東【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

《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

《詩·大雅》東有啓明。

《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

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

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

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按《說文》東自爲部,今倂入。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陲】

陲【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是爲切,音倕。《說文》危也。

《廣韻》邊也。《增韻》疆也。《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陲。《史記·律書》連兵於邊陲。

《韻會》本作垂。《爾雅·釋詁》疆界邊衞圉,垂也。《註》皆在外垂也。《戰國策》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垂。《荀子·臣道篇》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