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冰声折

出自:唐代·李洞《终南山二十韵》

拼音:[wàn,mò][zhàng][bīng][shēng][zhē,zhé,shé]

平仄:仄仄平平平

关内平田窄,东西截杳冥。
雨侵诸县黑,云破九门青。
暂看犹无暇,长栖信有灵。
古苔秋渍斗,积雾夜昏萤。
怒恐撞天漏,深疑隐地形。
盘根连北岳,转影落南溟。
穷穴何山出,遮蛮上国宁。
残阳高照蜀,败叶远浮泾。
劚竹烟岚冻,偷湫雨雹腥。
闲房僧灌顶,浴涧鹤遗翎。
梯滑危缘索,云深静唱经。
放泉惊鹿睡,闻磬得人醒。
踏著神仙宅,敲开洞府扃。
棋残秦士局,字缺晋公铭。
一谷势当午,孤峰耸起丁。
远平丹凤阙,冷射五侯厅。
万丈冰声折,千寻树影停。
望中仙岛动,行处月轮馨。
叠石移临砌,研胶泼上屏。
明时献君寿,不假老人星。

查看原文

注释

【万丈】形容很长很高或很深。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万】

万【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韻會》同萬。

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㸘《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姓。《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韻補》入銑韻。《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丈】

丈【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直兩切《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長上聲。十尺曰丈。《前漢·律歷志》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

《左傳·昭三十二年》以令役於諸侯,屬役賦丈。《疏》屬聚下役,課賦尺丈。

《哀元年》廣丈高倍。《註》壘厚一丈高二万。

《禮·曲禮》若非飮食之客,則布席,席閒函丈。《註》函,容也。

長老之稱。《易·師卦》師貞丈人吉。

朋友尊稱。《長編》富鄭公稱范文正公曰范十二丈。

釋氏所居曰方丈。《杜甫詩》方丈渾連水。

《杜甫詩》百丈誰家上瀨船。《註》百丈,牽船篾也。《說文》从又持十。俗加點,非。《正譌》丈借爲扶行之杖。老人持杖,故曰丈人。別作杖,通。

【冰】

冰【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逼平聲。《說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韓詩》說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爲伏隂。《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啓,夏頒冰。

《爾雅·釋器》冰,脂也。《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矢筩蓋曰冰。《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註》冰,櫝丸蓋。《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

《集韻》《正韻》魚陵切,音凝。同凝。《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集韻》讀去聲,逋孕切。《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註》謂涕著須而凝也。《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

《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

【声】

声【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字彙》同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姓。

《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折】

折【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周語》體解節折而共飮食之,於是乎有折俎。

斷之也。《易·賁象》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斷訟獄。

折中也。《前漢·貢禹傳》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

曲也。《禮·玉藻》折還中矩。《註》曲行宜方。還亦作旋。《史記·灌夫傳》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復往。

屈也。《前漢·伍被傳》折節下士。

挫也。《史記·項羽紀》諸侯吏卒乗勝輕折辱秦吏卒。《前漢·蒯通傳》漢王一日數戰,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止也。《詩·大雅》予曰有禦侮。《傳》武臣折衝曰禦侮。《疏》能折止敵人之衝突者。

直指人過失也。《史記·呂后紀》面折廷諍。

毀也。《易·說卦》兌爲毀折。《前漢·高帝紀》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兩家常折券棄責。《註》折毀之,棄其所負。

封土爲祭處曰折。《禮·祭法》瘞埋于泰折,祭地也。《註》折,昭晢也,必爲昭明之名,尊神也。

《前漢·郊祀志註》言方澤之形四曲折也。

短折,不祿也。《書·洪範》六極。一曰凶短折。《疏》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前漢·五行志》傷人曰凶,禽獸曰短,草木曰折。《又》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

葬具也。《儀禮·旣夕》折橫覆之。《註》折猶庪也。方鑿連木爲之,如牀而無簀,加之壙上,以承抗席。

地名。《春秋·桓十一年》柔會宋公,侯,蔡叔,盟于折。

姓。《後漢·方術傳》折象,其先封折侯,因氏焉。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食列切,音舌。《說文》斷也。《廣韻》斷而猶連也。《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禮·月令》孟秋命理,瞻傷察創視折。《註》折損筋骨也。《前漢·賈誼傳》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不缺則折。

《唐韻》《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音題。《禮·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註》安舒貌。

《集韻》《韻會》《正韻》征例切,音制。亦斷之也。《班固·西都賦》許少施巧,秦成力折。掎僄佼,㧖猛噬。《註》許少,古捷人。秦成,壯士也。

《集韻》時制切,音逝。亦曲也。《禮·曲禮》立則磬折垂佩。《疏》身宜僂折如磬之背也。《陸德明·音義》折,之列反,一音逝。《屈原·離騷》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惟此黨人之不亮兮,恐嫉妒而折之。《註》沈重曰折。《說文》作,从艸在仌中,冰寒故折。隸从手从斤。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