蟆蚓尚争鸣

出自:明代·陶安《蟆蚓》

拼音:[má,mò][yǐn][shàng][zhēng][míng]

平仄:平仄仄平平

季秋蛰虫俯,蟆蚓尚争鸣
肃杀无多冷,喧啾过五更。
幽窗常聒梦,微物各舒情。
节候虽成晏,天心特好生。

查看原文

注释

【争鸣】1.竞相鸣叫:百鸟争鸣。 2.比喻在学术方面,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争辩:百家争鸣。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蟆】

蟆【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莫霞切《集韻》《韻會》《正韻》謨加切,音麻。《說文》蝦蟆也。詳蝦字註。

《唐韻古音》讀謨。《易林》穴有狐烏,坎生蝦蟆。

《韻補》眉波切。《白居易詩》蠢蠢水中物,無用者蝦蟆。地旣蕃其生,使之族類多。

《韻會》末各切,音莫。蟲名,山南多饒此物,如蚊而小,攢聚映日,齧人作痕。《六書正譌》蝦蟆,字俗作䗫,非。

【蚓】

蚓【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余忍切《集韻》《正韻》以忍切,音引。《說文》螾或作蚓。《禮·月令》蚯蚓出。《孟子》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本草》蚯蚓,一名曲蟺,一名土龍,入藥用。白頸是其老者。《爾雅》謂之螼螾,巴人謂之朐䏰。《續博物志》蚯蚓長吟地中,江東謂之歌女。《埤雅》蚯蚓,土精,無心之蟲,與阜螽交。

寒蚓。詳蜸字註。

山蚓。《正字通》蛇名。大如蚓,有鱗,其尾如首。《正韻》通作螾。《集韻》亦作。

【尚】

儻【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20画

《唐韻》他朗切《集韻》《韻會》坦朗切《正韻》他曩切,湯上聲。倜儻,卓異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俶儻瑰瑋。《前漢·史丹傳》儻蕩不備。《註》豁達也。

《關尹子·一宇篇》心儻儻,物迭迭。《註》儻儻,猶儃儃。

或然之辭。儵忽不可期也。《莊子·天地篇》儻乎若行,而失道也。《繕性篇》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

《莊子·天下篇》時恣縱而不儻。《註》儻,苟也。

《韻會》通作黨。《前漢·董仲舒傳》黨可得見乎。《揚雄傳》黨鬼神可也。本作儻。俗作倘。

【争】

爭【巳集中】【爪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二手而曳之,爭之道也。《廣韻》競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玉篇》諫也。

訟也。《增韻》理也,辨也。《禮·曲禮》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姓。《正字通》印藪有爭不識,爭同。

《集韻》側逬切,箏去聲。義同。

《廣韻》本作諍,諫諍也,止也。《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韻會》俗作争,非。

【鸣】

鳴【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明。《說文》鳥聲也。《玉篇》聲相命也,嘷也。《詩·大雅》鳳凰鳴矣,于彼高岡。

獸亦曰鳴。《易·說卦傳》其於馬也爲善鳴。

《增韻》凡出聲皆曰鳴。《禮·學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莊子·德充符》子以堅白鳴。

鳥名。《山海經》弇州山有五彩之鳥,仰天鳴,名曰鳴鳥。《書·召誥》我則鳴鳥不聞。《音義》馬云:鳴鳥,謂鳳凰也。

姓。出《姓苑》。

《集韻》《韻會》《正韻》眉病切,音命。鳥相呼也。《馬融·長笛賦》山雞晨羣,野雉朝雊。求偶鳴子,悲號長嘯。《註》鳴,命也。《曹植詩》鳴儔嘯匹侶。

叶謨郞切,音芒。《前漢·郊祀歌》寒暑不忒況皇章,展詩應律鋗玉鳴。函宮吐角激徵淸,發梁揚羽申以商。《張華·俠曲》孟嘗東出關,濟身由雞鳴。信陵西反魏,秦人其彊。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