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熊非罴亦非駮

出自:明代·金幼孜《狮子歌》

拼音:[fēi][xióng][fēi][pí][yì][fēi][b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圣皇御天弘庙略,敷宣鸿化昭礼乐。
登庸俊贤亲简擢,河清海晏雨旸若。
民物熙熙遂耕凿,奇祥异瑞叠昭灼。
朝野颂声相继作,封疆视古益恢拓。
幅?相距何寥廓,东穷扶桑南海角。
西涉流沙北荒漠,山梯海航日联络。
玉帛筐篚纷交错,侏?椎卉相唯诺。
奔走贡献填郊郭,金天之西路绵邈。
粤有神兽匿深壑,非熊非罴亦非駮
咆哮一声震崖㟧,曰为狮子何卓荦。
百兽见之遁且却,象犀虎豹狸与貉。
伏地脑裂俟其玃,西人致之脱羁缚。
载之雕阑覆以幄,雄风长云相拂掠。
远逾流沙度河朔,黄金台前霜正落。
五云辉辉映楼阁,觚棱晓月明金爵。
阊阖九重方启钥,远人致词甚敦朴。
薄贡远物效勤悫,毛为黄茸光濯濯。
两目晶荧惊电烁,铜头铁䈥纷荦确。
奋髯吐舌耸龈腭,尾大如斗何挥霍。
轩然猛气如欲搏,左顾右盻喜而跃。
衣袂日月荣恩渥,疏涤雨露远氛浊。
饱食紫芝谢丛薄,瑶圃琼林以为托。
乃知圣皇德至博,同仁一视靡厚薄。
声教所暨如橐籥,指挥万国在掌握。
威服强梗慑暴恶,迩安远怀遵约束。
神功巍峨等山岳,小臣献诗愧雕琢,万岁千秋歌永乐。

查看原文

注释

【非熊】《六韬.文师》载﹕文王将往渭水边打猎﹐行前占卜﹐卜辞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后果见太公坐渭水边垂钓﹐与之语而大悦﹐遂同车而归﹐拜为师。古熊罴连称﹐后遂以"非熊"为姜太公代称。
【非罴】周文王将田﹐卜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乃伯王之辅。果遇太公于渭水之阳。后因以"非罴"为老而遇合之典。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非】

非【戌集中】【非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

《玉篇》下也。

《玉篇》隱也。

《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

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

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

《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

《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

《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

【熊】

熊【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胡弓切,音雄。《說文》熊獸似豕,山居冬蟄,从能炎省。《爾雅·釋獸》熊,虎醜。《疏》醜類也。《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赤熊。《爾雅·釋獸》魋如小熊。《註》今建平山中有此獸。俗呼爲赤熊。

《史記·天官書》熊熊靑色有光。《山海經》槐江之山,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䰟䰟。

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史記·黃帝紀》南至于江登熊湘。《註》二山名。熊卽熊耳山。

《封禪書》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

《山海經》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啓而冬閉。

西熊,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又人名。《書·舜典》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

《史記·五帝紀》黃帝爲有熊。《韻會》有熊,國名。黃帝所都。

《廣韻》亦姓。《左傳》賢者熊宜僚。

複姓。《左傳》楚大夫熊率且比。

《集韻》矣㱡切。義同。《唐韻正》熊音羽陵反。春秋宣八年,葬我小君敬嬴。公羊穀梁傳作頃熊。頃音近敬,熊音近嬴。正義不得其解,乃云:一人有兩號。非矣。左傳昭七年,正義曰:張叔皮論云:賔爵下革,田鼠上騰,牛哀虎變,鯀化爲熊,久血爲燐,積灰生蠅王劭曰:古人讀熊于陵反。張叔用舊音也。熊當改入蒸韻。

《集韻》囊來切。同能。《左傳·昭七年》晉侯夢黃能入于寢門。《釋文》熊亦作能。如字,一音奴來反。三足鼈也。詳肉部能字註。《集韻》或作。

【罴】

羆【未集中】【网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音陂。《爾雅·釋獸》羆如熊,黃白文。《註》似熊而長頭高腳,憨猛多力,能拔樹木。《陸璣詩疏》羆有黃羆,有赤羆,大于熊,其脂如熊,白而麤理,不如熊白美也。《爾雅翼》羆則熊之雌者,力尤猛。《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詩·小雅》維熊維羆。

人名。《書·舜典》讓于朱虎熊羆。《註》四臣名。

《韻補》叶甫委切《張衡·西京賦》若驚鶴之羣羆。叶上綺字下纚字。

【亦】

亦【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睪。總也,又也。

傍及之詞。

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駮】

駮【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北角切,音剝。《山海經》中曲山有獸,如馬而身黑,二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名曰駮,食虎豹,可以禦兵。《正字通》此獸之別一種,非馬族也。《詩·秦風》隰有六駮。《傳》駮如馬。《疏》陸機云:駮馬,梓楡也。其樹皮靑白駮犖,遙視似駮馬,故謂之駮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獸。

國名。四裔駮馬地近北海,唐永中,遣使朝賀。

秦叔寶有乗馬名忽雷駮。

朝廷章奏不合事理,別議改正曰駮。《前漢·法志》文書盈於几閣,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駮。《註》不曉其指,用意不同也。《王球貽謀錄》給事中掌封駮司,不可一日無。淳化四年,太宗推考,廢職始於唐末,乃命魏庠柴成務,同知給事中。未幾,隷銀臺通進司,爲封駮司。眞宗咸平四年,吏部侍郞知封駮事,陳恕乞鑄印,命取門下印用之,因改名爲門下封駮司。

《正字通》論列是非,亦謂之駮。如柳宗元駮復讎議,夏侯銛駮安定公主合葬議,是也。○按駮與駁同,《九經字樣》泥《說文》,分駁、駮爲二者,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