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虎斗爪牙备

出自:宋代·释居简《谒樊将军舞阳侯庙》

拼音:[lóng][zhēng][hǔ][dǒu,dòu][zhǎo,zhuǎ][yá][bèi]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萧曹笔削宏楷模,良平智略吞万夫。
巍坛既登跨下士,贡帐谩悦骊山徒。
龙争虎斗爪牙备,刘怯项勇天渊殊。
鹿虽未果死谁手,鼎已潜知开汉图。
将军最先得所托,亭长之外无贞符。
逸群拔萃一人耳,屠城斩将群雄俱。
鸿门直入缓危急,虎口仅免才斯须。
宴安鸩毒寤主意,排闼紫禁当前驱。
奋身不顾但爱死,婴鳞未了仍编须。
帝虽寡恩少善后,吾宁守义如厥初。
匈奴无故遗嫚书,在廷如堵方嗫嚅。
将军裂眦不愿馀,请十万众行匈奴。
不知十万行匈奴,果与卫霍功何如。

查看原文

注释

【爪牙】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是个甘愿作侵略者爪牙的民族败类。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龙】

龍【亥集下】【龍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竜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

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之宿。

《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志》。

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前漢·地理志》燉煌郡有龍勒縣。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禮·月令》駕蒼龍。

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草名。《詩·鄭風》隰有游龍。《陸璣·草木疏》一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姓。漢有龍且。

複姓。夏關龍逢,卽豢龍氏後。漢御史擾龍羣,卽劉累之後。

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爲土師。

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廣雅》龍,君也。

《廣韻》通也。

《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玉篇》和也,萌也。

《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叶音。

《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註》謂雜色,非純玉也。

叶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叶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說文》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争】

爭【巳集中】【爪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二手而曳之,爭之道也。《廣韻》競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玉篇》諫也。

訟也。《增韻》理也,辨也。《禮·曲禮》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姓。《正字通》印藪有爭不識,爭同。

《集韻》側逬切,箏去聲。義同。

《廣韻》本作諍,諫諍也,止也。《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韻會》俗作争,非。

【虎】

虎【申集中】【虍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干祿字書》通作。

【斗】

斗【卯集下】【斗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當口切,音陡。《說文》大升也。《羣經音辨》升十之也。《史記·李斯傳》平斗斛度量。《前漢·律歷志》斗者,聚升之量也。

宿名。《春秋·運斗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斗。居隂播陽,故稱北斗。《易·豐卦》日中見斗。《疏》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詩·小雅》維北有斗。《疏》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又》衡殷南斗。《註》南斗六星爲天廟,丞相大宰之位。

酒器。《詩·大雅》酌以大斗。《疏》大斗長三尺,謂其柄也。蓋從大器挹之於樽,用此勺耳。《史記·滑稽傳》目眙不禁,飮可七八斗。

吳中市魚亦以斗計。《松陵倡和詩》一斗霜鱗換濁醪。

《前漢·王莽傳》作威斗,長二尺五寸。

《周禮·地官·序官掌染革註》染革藍蒨象斗之屬。《疏》象斗,染黑。

《尚書序》皆科斗文字。《疏》科斗,蟲名。蝦蟆子也。書形似之。

《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註》謂斗絕曲入海也。

《韓愈·答張十一詩》斗覺霜毛一半加。

《集韻》《正韻》腫庾切,音主。枓,或省作斗。勺也。《周禮·春官·鬯人》大喪之大渳設斗。《註》所以沃尸也。《釋文》斗依注,音主。

【爪】

爪【巳集中】【爪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㕚《唐韻》《集韻》側絞切,音抓。《說文》覆手曰爪。《詩·小雅》祈父子王之爪牙。《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凡攫閷援簭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廣韻》手足甲也。《集韻》本作㕚。或作蚤搔。◎按韻會云:說文爪本爲抓爪之爪,非手足甲也。亦太迂泥,不可从。

《集韻》《類篇》阻敎切,音笊。《集韻》覆手取物。一曰扟也。

【牙】

牙【巳集中】【牙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芽。齒也。《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

《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註》以牙相噬。

《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疏》栒之上刻爲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禮·玉藻》佩玉有衝牙。《疏》其形似牙也。

《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註》牙璋,瑑以爲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集韻》旗名。《張衡·東京賦》牙旗紛。《註》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韻會》立于帳前,謂之牙門。《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姓。《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與芽通。《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註》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集韻》語下切,音雅。車罔。

《集韻》魚駕切《韻會》五駕切,音訝。《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爲固抱也。《註》牙讀如訝。謂輪輮也。《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唐韻正》古音吾。《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唐韻正》與虞吾作騶吾。《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叶五紅切。《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叶音峨。《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备】

備【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平祕切,音避。成也。《周禮·春官·樂師》凡樂成則告備。

咸也,副也。《書·周官》官不必備惟其人。

先具以待用也。《書·說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左傳·僖五年》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爲備故也。

足也。《易·繫辭》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

《禮·祭統》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盡也。《禮·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

長兵曰備。《左傳·昭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

搔也。《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註》須直謂頤下須,備謂搔也。搔音爪。

姓。

叶蒲必切,音弼。《詩·小雅》禮儀旣備,鐘鼓旣戒。戒音吉。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