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古龙象

出自:宋代·释居简《任大卿出龙眠度水罗汉》

拼音:[qǐ,kǎi][zhī,zhì][gǔ][lóng][xiàng]

平仄:仄平仄平仄

故家寻钓鳌,遗俗问佛世。
喜逢十六人,不闻四句偈。
风姿如隐槃,服御乃古制。
开卷发遐想,瞪目得熟睨。
绝溪将安之,深厉浅则揭。
岸登植瘦策,石踞整坏毳。
预流逮无学,劝进惮劳勚。
岿然望等妙,迢递苦跋疐。
悠悠马不前,亹亹驾辄税。
弗悟燕安毒,遂失远大计。
双林受遗托,久视不得逝。
岂知古龙象,所向必超诣。
弗践极则处,弗到弗小憩。
朅来吊形影,相与话情契。
丁宁勇著鞭,同振木方袂。

查看原文

注释

【古龙】古龙(1936-1985) : 小说家。原名熊耀华,原籍江西,生于香港。后随家去台湾。毕业于淡江学院。1960年起专事武侠小说创作。著有《苍穹神剑》、《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楚留香传奇》、《白玉老虎》等。其小说多被改编成影视剧。
【龙象】1.龙与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佛氏用以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 2.指高僧。 3.指罗汉像。 4.象中体格壮健高大者。 5.指皇帝。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岂】

豈【酉集中】【豆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䔇。《說文》還師振旅樂也。

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

《集韻》《正韻》通。軍勝之樂也。

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

【知】

知【午集中】【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古】

古【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

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

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漢有古初,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草名。《爾雅·釋草》紅蘢古。《註》俗呼紅草爲蘢鼓,語轉耳。

《集韻》古暮切,音顧。亦作故,義同。《劉向·九歎》興離騷之微文兮,兾靈修之壹悟。還余車于南郢兮,復姓軌于初古。

《字彙補》溪姑切,音枯。古成氏,複姓。漢廣漢太守古成雲。後秦古成詵,以文章參樞密。

【龙】

龍【亥集下】【龍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竜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

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之宿。

《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志》。

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前漢·地理志》燉煌郡有龍勒縣。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禮·月令》駕蒼龍。

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草名。《詩·鄭風》隰有游龍。《陸璣·草木疏》一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姓。漢有龍且。

複姓。夏關龍逢,卽豢龍氏後。漢御史擾龍羣,卽劉累之後。

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爲土師。

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廣雅》龍,君也。

《廣韻》通也。

《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玉篇》和也,萌也。

《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叶音。

《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註》謂雜色,非純玉也。

叶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叶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說文》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象】

象【酉集中】【豕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詳上聲。《說文》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爾雅·釋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疏》犀、象二獸,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詩·魯頌》元龜象齒。《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禮·玉藻》笏,諸侯以象,士竹本象可也。

《王安石·字說》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氣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易·繫辭》在天成象。《疏》謂懸象日月星辰也。《禮·樂記·註》象,光耀也。

《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易·繫辭》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左傳·桓六年》申繻曰:名有五,以類命爲象。《註》若孔子首象尼丘。《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二曰象。《註》謂災變雲物如衆赤鳥之屬,有所象似。《前漢·王莽傳》白煒象平。《註》象,形也。萬物無不成形于西方。

法也。《書·舜典》象以典,用不越法。《儀禮·士冠禮》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註》象,法也。

象魏,門闕也。一曰書名。《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疏》周公謂之象魏,雉門之外,兩觀闕高魏魏然也。《左傳·哀三年》命藏象魏。《疏》由其縣于象魏,故謂其書爲象魏。

象尊,酒器。《左傳·定十年》犧、象不出門。《疏》象尊以象鳳凰。或曰以象骨飾尊。《三禮圖》云:當尊腹上畫象之形。《禮·明堂位》犧象,周尊也。

通言之官。《禮·王制》南方曰象。《註》劉氏曰:象,像也。如以意倣象,其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舞名。《詩·周頌序》維淸奏象舞也。《正義》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爲舞,號其樂曰象舞。《禮·內則》成童舞象。《史記·樂書》文王之舞,舞之以未成人之童,故謂之象舞。

象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前漢·禮樂志》郊祭,常從象人四人。

罔象,水怪名。《史記·孔子世家》水之怪龍、罔象。《註》罔象食人,一名沐腫。

藥名。《本草綱目》盧會,一名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象敎。卽佛敎也。《王中·頭陀寺》正法旣沒,象敎陵侇。《註》謂爲形象以敎人也。

郡名,州名,山名。《史記·秦始皇紀》三十三年爲象郡。《註》今日南。

百越地,置象州。

姓。《姓苑》潁州望族。今南昌有此姓。

《正字通》象有平、上、去三聲,諸韻書收入養韻,漾韻不收,《正韻》亦然。《六書》有一字備四音者,有轉十數音者,獨至象必限以一音,此古今分韻之謬也。

叶徐羊切,音詳。《晉書·樂志·地郊饗神歌》祇之體,無形象。潛泰幽,洞忽荒。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