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乏下三吴

出自:明代·郑善夫《雪晴登阖闾城》

拼音:[chéng][fá][xià][sān][wú]

平仄:平平仄平平

屯车阖闾城,北风吹我缨。
残雪辉远山,牛羊缩郊坰。
四望靖氛祲,何以烽火明。
荆豫复梗化,巴渝未休兵。
东方乱新定,讵可言太平。
淮蔡连齐梁,繁华转凋零。
新鬼夜群啸,贪攘日相乘。
阛阓少人烟,狐兔行其庭。
向来膏腴地,眼见白草生。
白草何田田,不足饱蝗螟。
县吏尚夏楚,馀民死诛征。
我生夫何为,罹此百忧并。
拔剑出故里,捧心向明廷。
八月过沛水,长路愁榛荆。
宵雨恻野哭,晨风起鸡声。
空日积悲愤,岂不怀志诚。
承乏下三吴,伏枕惟独醒。
遭逢想马周,■然惭匡衡。
客从北方来,因之问神京。
狸鼪宣慢慆,凤麟多自屏。
荃蕙委厥美,艾榝朝盈盈。
语罢各掩涕,使我心逾怦。
捐佩遗故人,答我非众馨。
媒拙终受诒,好修谁共成。
吴侬亦有谣,辛酸不忍听。
东门有瓜场,予亦将归耕。
迟迟俗士驾,望望灵修情。

查看原文

注释

【承乏】承继暂时无适当人选的职位:敢告不敢,摄官承乏|予承乏是司郎中。
【三吴】1.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 2.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 3.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 4.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承】

承【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音丞。《說文》奉也。《書·說命》后克聖,臣不命其承。《詩·小雅》承筐是將。

受也。《禮·禮運》是謂承天之祜。《疏》受天之福也。

《增韻》下載上也。《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尚書·大傳》庶人有石承。《註》屋柱下石也。

《廣韻》次也。《左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產爭承。《註》承貢賦之次也。

繼也。《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疏》新故相承,無彫落也。

止也。《詩·魯頌》則莫我敢承。《疏》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

通丞。《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註》承,佐也。

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承州。

姓。《後漢·承宮傳註》承姓,衞大夫成叔承之後。

《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承陽縣。《註》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集韻》《韻會》持陵切,音懲。《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註》承,蓋楚言。

《集韻》《類篇》流而承之。《註》出溺爲承。直作拯。

《韻會》《正韻》昨亙切,音贈。猶送也。《禮·文王世子》賵賻承含,皆有正焉。《註》承讀爲贈,聲之誤也。

《集韻》《韻會》諸應切,音證。縣名。《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註》應劭讀。

叶辰羊切,音常。《班固·高祖泗水亭。

作氶。

【乏】

乏【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伐。無也。《孟子》空乏其身。《禮·月令》季春,命有司振乏絕。《註》暫無日乏。

匱也。《左傳·成二年》韓厥曰:敢告不敏,攝官承乏。《註》猶代匱也。

廢也。《莊子·天地篇》子往矣,無乏吾事。《戰國策》不敢以乏國事。

射者所蔽。《周禮·春官》車僕大射共三乏。《註》一名容,用皮爲之,王大射張三侯,每侯有乏,使持旌告獲者,藉以蔽矢也。《儀禮·鄕射禮》乏參侯道。《疏》三分侯道。《左傳·宣十五年》文反正爲乏。《說文》反止爲之,反正爲。《徐鉉曰》尙書,惟正之供,反正不供,故曰乏。《通志》正乃射侯,正以受矢,乏乏以藏矢,是相反也。

【下】

下【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丅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說文》底也。《玉篇》後也。

賤也。

《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第·古音考》與吳同。

叶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三】

三【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

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吴】

吴【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

《齊語》西服㳅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

《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