钲鼓动松潘

出自:明代·郑善夫《送苏侍御从仁使蜀》

拼音:[zhēng,zhèng][gǔ][dòng][sōng][pān]

平仄:平仄仄平平

骢马今何去,玄冥岁已残。
风云行剑阁,钲鼓动松潘
事在西戎部,功亏旧将坛。
怀柔亦边略,要识圣恩宽。

查看原文

注释

【钲鼓】1.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 2.并称以言兵事。
【鼓动】1.扇动:小鸟~翅膀。 2.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宣传~丨经他一~,不少人都去学习气功了。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钲】

鉦【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音征。《說文》鐃類也。似鈴,柄中上下通。《玉篇》鉦以靜之,鼓以動之。一云鐲也。《詩·小雅》鉦人伐鼓。《濮斗南曰》周禮,鼓人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無鉦名。鐲鐃,通謂之鉦。《蘇軾詩》樹頭初日掛銅鉦。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鍾,鼓上謂之鉦。《註》鼓所擊處,鍾腰之上,居鍾體之正處曰鉦。

石鼓名。《郡國志》洞庭山宮門東石樓,樓下兩石鼓,扣之聲淸越,世謂之神鉦。《晉·孝武樂章》神鉦一震,九域來同。

【鼓】

鼓【亥集下】【鼓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

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

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

《前漢·五行志》天水冀南山大石鳴,曰石鼓,鳴則有兵。

國名。春秋鼓國,白狄別種。《左傳·昭二十三年》晉襲鼓,滅之。《後漢·郡國志》鉅鹿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

量名。《禮·曲禮》獻米者操量鼓。《廣雅》斛謂之鼓。《荀子·富國篇》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註》鼓,量也。謂數度以盆量也。

《後漢·東夷傳》扶餘國,正月,國中連日大會飮樂,名曰迎鼓。《集韻》俗作皷,非是。

【动】

動【子集下】【力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㣫同上聲。《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廣韻》出也。《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

搖也。《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

《韻會》《正韻》徒弄切,同去聲。《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

《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

【松】

松【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㮤梥庺《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从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註》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

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

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

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

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

【潘】

潘【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普官切《集韻》《韻會》《正韻》鋪官切,音拌。《說文》淅米汁也。《禮·內則》面垢燂潘請靧。

水名。《說文》在河南滎陽。

古邑名。《禮·檀弓》與縣潘氏。

泉名。《水經注》濕水,又東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

《正韻》蒲官切,音盤。《列子·黃帝篇》鯢旋之潘爲淵。

《集韻》《韻會》。

《集韻》逋禾切,音波。潘旍,縣名,在臨淮。

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或省作番。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