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前冰柱颠倒垂

出自:明代·邹智《题曹御史岁寒图》

拼音:[yá][qián][bīng][zhù][diān][dǎo,dào][chuí]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早年走马巴山曲,浅绿深红看不足。
飙风夜作朝蔽江,逸兴常随酒杯覆。
南来误入曹公府,白日青天开肺腑。
手携十七年前图,挂在高堂令我谱。
酒酣耳热乌纱偏,茫茫四壁生寒烟。
山童泽涸天地槁,嗟此三杰何孤骞。
郁然苍者老臣器,方履圆冠帝庭议。
小人见之皆敛容,君子见之皆吐气。
粹然清者大儒质,玉色金声士林式。
存乎其中为静虚,见乎其外为切直。
皎然洁者真仙妆,玄裳缟衣琼佩光。
魄常精明而不乱,魂常安静而不扬。
海眼须臾涌晴月,照见风神愈奇绝。
崖前冰柱颠倒垂,势不能凌还自折。
我观大化如海涛,汐者自汐潮自潮。
苟非三极两间立,元会运世今已销。
歌声如钟歌转烈,公去襄阳我南粤。
穷岛宁无突兀枝,点缀何妨四三杰。

查看原文

注释

【冰柱】滴水﹑积雪凝成的冰条。
【颠倒】1.上下﹑前后或次序倒置。 2.回旋翻转;翻来覆去。 3.反反复覆;重复。 4.倾倒;跌倒。 5.倾覆;败亡。 6.谓使倾覆﹑败亡。 7.歪斜不正;倾侧。 8.形容因爱慕﹑敬佩而入迷。 9.指使爱慕﹑敬佩。 10.错乱;混乱。 11.指使错乱﹐搞乱。 12.反倒,反而。 13.究竟;底细。 14.谓命运不好。
【倒垂】1.指物体倒悬着垂下。 2.指人头朝下脚朝上地被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危急。 3.倒挂着下缒。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崖】

崖【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集韻》《韻會》《正韻》宜佳切,音睚。《說文》高邊也。从屵,圭聲。《徐曰》水邊有垠堮也。無垠堮而平曰汀。《郭璞·江賦》觸曲崖以縈繞。

珠崖,郡名。在南海,漢武帝置,地居海中,產珠,故曰珠崖,亦曰朱崖。

洪崖,仙人名。《郭璞·遊仙詩》右拍洪崖肩。

不和物曰崖岸。宋張詠性剛介,自號乖崖,言乖則違衆,崖不和物也。

《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音儀,義同。○按《說文》厂部厓訓山邊,屵部崖訓高邊,分厓崖爲二,韻會因之,以山邊屬睚音,高邊屬儀音,似泥。

【前】

前【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歬音錢。《增韻》前,後之對。

進也。《廣韻》先也。

《禮·檀弓》我未之前聞也。《註》猶故也。

《儀禮·特牲》祝前主人降。《註》前猶導也。

《集韻》《韻會》《正韻》子淺切,湔上聲。《說文》齊斷也。俗作剪。

《正韻》淺黑色。《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註》前,讀爲緇翦之翦。淺黑也。

《韻補》叶慈鄰切,淨平聲。《劉向·九歎》陸魁堆以蔽視兮,雲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閎而廹身。

【冰】

冰【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逼平聲。《說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韓詩》說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爲伏隂。《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啓,夏頒冰。

《爾雅·釋器》冰,脂也。《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矢筩蓋曰冰。《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註》冰,櫝丸蓋。《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

《集韻》《正韻》魚陵切,音凝。同凝。《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集韻》讀去聲,逋孕切。《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註》謂涕著須而凝也。《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

《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

【柱】

柱【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正韻》直主切《集韻》重主切,除上聲。《說文》楹也。《廣雅》楹謂之柱。《前漢·成帝紀》腐木不可以爲柱。

底柱,山名。《書·禹貢》東至于底柱。

上柱國、柱下史。皆官名。《戰國策》爵爲執珪,官爲柱國。《漢官儀》侍御史爲柱下史。

《前漢·禮樂志》柱工員二人。《註》柱工,主箏瑟之柱。

應劭曰:柱下史法冠,一曰柱後,以鐵爲柱也。《蔡邕·獨斷》柱後惠文冠。

《唐韻》知庾切《集韻》《正韻》冢庾切,音主。柱夫,草名。《爾雅·釋草》柱夫,搖車。

《集韻》《類篇》《韻會》株遇切,音駐。與拄通。掌也,刺也。《前漢·朱雲傳》連柱五鹿君。

枝柱曰柱。《韓愈·王適墓銘》鼎也不可以柱車,馬也不可以守閭。

【颠】

顛【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0画

《正字通》俗顚字。

【倒】

倒【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正韻》都皓切《集韻》《韻會》覩老切,刀上聲。什也。

絕倒,極笑也。《晉書·衞玠傳》王澄有高名,每聞玠言,輒歎息絕倒。

傾倒。《杜甫詩》志士懷感傷,心胷已傾倒。

潦倒。《北魏書·崔瞻傳》魏天保以後重吏事,謂容止蘊藉者爲潦倒。瞻終不改。

《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註》今雹袴也。

《集韻》《韻會》刀號切《正韻》都導切,音到。《詩·齊風》顚之倒之,自公召之。《禮·喪大記》小斂之衣,祭服不倒。《註》死者所用衣,多不盡著,有倒者,惟祭服尊其領,不倒也。《韓非子·難言篇》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聖莫能聽。

叶董五切,音覩。《季尤平樂觀賦》或以馳騁,覆車顚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

叶都故切,音妒。《焦氏·易林》衣裳顚倒,爲王來呼。呼去聲。

【垂】

垂【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詩·小雅》垂帶而厲。

布也。《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邊垂。《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地名。《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宣八年》仲遂卒于垂。《註》齊地。

《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

《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音瑞。《書·舜典》垂共工。陸德明讀。

將及也。杜甫有垂老別詩。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