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月相辉初度

出自:宋代·李曾伯《贺新郎》

拼音:[gōu][yuè][xiāng,xiàng][huī][chū][dù,du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

幸得闲中趣。问何为、倏逾桂岭,重来荆渚。唤醒门前弧矢梦,钩月相辉初度。谩羞听、军中鼙鼓。马上弓刀成底事,仅平明、旆入襄州去。能不愧,古羊杜。此身何以酬明主。怅新来、鬓毛添白,衰容如许。三万貔貅齐贾勇,好为一清狐兔。看柳色、大堤如故。世事付之杯酒外,那棋边、得失都休语。来共看,雁儿舞。

查看原文

注释

【钩月】1.指刀剑弯曲像月牙的部分。 2.弯月。
【月相】月球盈亏圆缺变化呈现出的各种形态。月球本身不发光,又环绕地球运行,形成太阳、月球、地球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地球上观测者所看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随之变化,便产生不同的月相:新月(朔)、蛾眉月、上弦、凸月、满月(望)、残月、下弦、蛾眉月。更替周期为2953天,等于朔望月平均长度。
【初度】刚出生之时。《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皇:皇考,指亡父。度:时日。)后因以代称生日:三十初度。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钩】

鉤【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古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音溝。《玉篇》鐵曲也。

《廣韻》劒屬。《韻會》古兵有鉤,有鑲,皆劒屬。引來曰鉤,推去曰鑲。《前漢·韓延壽傳》鑄作刀劒鉤鐔。《註》鉤,亦兵器也。似劒而曲,所以鉤殺人也。

劒環。《戰國策》無鉤竿鐔,蒙須之便。《註》鉤,劒頭環。《史記·楚世家》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爲九鼎。《註》凡戟有鉤喙,鉤口之尖也。言楚國戟之鉤,口尖有折者,足以爲鼎也。

劒名。《淮南子·修務訓》純鉤魚腸。《註》純鉤,利劒名。

刀名。《鮑照·樂府》錦帶佩吳鉤。《沈括曰》吳鉤,刀名也。刀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

釣鉤。《莊子·外物篇》任公子爲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爲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

帶鉤。《孟子》豈謂一鉤金。《註》鉤,帶鉤也。

刈禾鐮曰刈鉤。《前漢·龔遂傳》遂爲渤海太守,賊棄弓弩而持鉏鉤。

幔鉤。《隋書·蘇威傳》威見宮中以銀爲幔鉤,盛節儉之美,帝爲攺容。

馬頷鉤。《詩·大雅》鉤膺鞗革。《註》婁頷之鉤。

凡縣物者曰鉤。亦曰鹿觡,曰鉤格。見《揚子·方言》。

鉤物也。《左傳·襄二十三年》或以戟鉤之。

《正字通》鉤索義理,猶言窮理也。《易·繫辭》鉤深致遠。《疏》物在深處,能鉤取之。

繞也。《儀禮·鄕射禮》豫則鉤楹內。《註》鉤楹,繞楹而東也。

屈也。《戰國策》弓撥矢鉤。《註》鉤,矢鋒屈也。或作拘。古通。

留也。《前漢·鮑宣傳》使吏鉤止丞相掾史。《註》鉤,留也。

致也。《前漢·趙廣漢傳》善爲鉤距,以得事情。《註》鉤,致也。距,閉也。使對者無疑,示若不問而自知,衆莫覺所由,以閉其術爲距也。《前漢·萬年傳》咸皆鉤校發其姦臧。

規也。《前漢·揚雄傳》帶鉤矩而佩衡兮。《註》鉤,規也。矩,方也。

牽引也。《後漢·靈帝紀》皆爲鉤黨下獄。《註》鉤,謂相牽引也。

車名。《禮·明堂位》鉤車,夏后氏之路也。《註》鉤,有曲輿者也。

車心木。《易·小畜輿脫輻疏》謂輿下縛木,輿軸相連,鉤心之木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以鑿其鉤。《註》鉤,鉤心。

射具。《詩·小雅》決拾旣佽。《疏》決,鉤弦也。

服飾名。《儀禮·士虞禮》鉤袒。《註》如今擐衣也。《疏》若漢時人擐衣以露臂,故云如今擐衣也。

星名。《後漢·班固傳·兩都賦》周以鉤,紫宮外星也。宮衞之位,亦象之。

鉤鈐,詳前鈐字註。

《字彙補》鉤芒,神名。與句芒同。《前漢·揚雄傳》麗鉤芒與驂乗蓐收兮。

漢宮名。《前漢·車千秋傳》鉤弋夫人。《註》鉤弋,宮名。趙婕妤好居之,故號鉤弋夫人。

《列仙傳》鉤弋夫人發手,得一玉鉤,故號焉。

宦者署。《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註》鉤盾,宦者近署。

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註》鉤盾,主近苑囿。

地名。《前漢·李陵傳》遮鉤營之道。《註》單于要害道。

山名。《山海經》鉤吾之山。

水名。《爾雅·釋水》九河,八鉤盤。《註》水曲如鉤流盤桓也。《疏》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

草名。《爾雅·釋草》鉤芺。《註》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似薊,初生可食。《疏》薊類也。一名鉤。一名芺。《又》鉤,藈姑。《註》鉤,也。一名王瓜。實如瓝瓜正赤,味苦。《博雅》茛,鉤吻也。

藤名。《山海經》其上多桃枝鉤端。《註》郭云:鉤端,桃枝屬。吳任臣曰:鉤端,藤也。

鳥名。《山海經》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

姓。《正字通》宋鉤光祖。

藏鉤。《風土記》京師人,日後爲藏鉤之戲,分二曹,鬭勝負。《李商隱詩》隔坐送鉤春酒暖。

《正韻》與鬮同。《荀子·君道篇》探籌投鉤。

交鉤,語不止也。《歐陽修詩》異日說交鉤。

鉤輈,鷓鴣鳴聲。《林逋詩》雲水叫鉤輈。

《集韻》權俱切,音劬。鉤町,西南夷國名。《前漢·西南夷傳》立亡波爲鉤町王。《註》鉤音鉅于反,町音大鼎反。

《集韻》居反。

古侯反。

《韻補》叶音拘。《古·日出東南隅行》羅敷善采桑,采桑城南隅。靑絲爲籠繩,桂枝爲籠鉤。

【月】

月【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

《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

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外國名。《前漢·霍去病傳》遂臻小月氏。

《韻補》叶危睡切。《曹植·七啓》世有聖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

叶魚橘切。《黃庭經》洞房靈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煥照入子室。《類篇》唐武后作囝。《正字通》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經改作月,中二畫連左右,與日月之月異。今俗作月以別之。月中从冫,不从二作。

【相】

相【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

《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

《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

《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

《爾雅·釋詁》導也。

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相者,一人敎導,卽贊勉也。

《增韻》。

《廣韻》扶也。《禮·禮器》樂有相步。《註》扶工也。

《小爾雅》治也。《左傳·昭九年》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註》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

選擇也。《周禮·春官·簭人》上春相簭。《註》謂更選擇其蓍也。

送杵聲。《禮·曲禮》鄰有喪,舂不相。《註》相者,聲以相助,歌以助舂,猶引重者呼邪許也。

相術。《左傳·文元年》內史叔服能相人。

月名。《爾雅·釋天》七月爲相。

官名。《呂覽》相者,百官之長也。《古三墳》伏犧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漢·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

計相。《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註》專主計籍。

內相。《唐書·陸贄傳》贄爲翰林時,號內相。

家相。《禮·曲禮》士不名家相。《註》主知家務者。

《周禮·春官》有馮相氏。《夏官》有方相氏。

樂器。《禮·樂記》治亂以相。《註》相卽拊也。亦以節樂,以韋爲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

星名。《石申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

江神,名奇相。見《博雅》。

太史祥風,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藥名。《本草綱目》相,麻黃別名。相鳥,馬蘭別名。

地名。《商書序》河稟甲居相。《註》在河北。令魏郡有相縣。

州名。後魏置相州,唐曰鄴都。

姓。《後漢·南蠻傳》武落鐘離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後秦》相雲。《北齊》相願。

相里,務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複姓。

《字彙補》音禳。《禮·祭法》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註》相近當爲禳祈,王肅又作祖迎。

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興絕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陸游詩話》白樂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爲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此詩相欺,亦當讀入聲。《說文》易緯文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爲二,非。

【辉】

輝【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許歸切《集韻》呼韋切,音揮。《集韻》光也。火之光也。《說文》作煇。

【初】

初【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䥚《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

《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

《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度】

度【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傳》度,丈尺也。《前漢·律歷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

躔度。《書·堯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禮·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註》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

殳也。《周禮·地官·司市》胥執鞭度。《註》度,殳也。《疏》因刻丈尺,則爲度。

法度。《易·節卦》節以制度。《禮·仲尼燕居》制度在禮。

度量。《前漢·高帝紀》常有大度。

風度。《唐書·張九齡傳》風度能若九齡乎。

初度。《屈原·離騷》皇覽揆予於初度。《註》初生年時也。

姓。《廣韻》出後漢荆州刺史度尚。

縣度,山名。《前漢·西域傳》縣度,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相引而度。

古度,樹名。《左思·吳都賦》松梓古度。

《玉篇》與渡通。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

《廣韻》徒落切,音鐸。《爾雅·釋詁》謀也。《詩·小雅》周爰咨度。《左傳·襄四年》咨親爲詢,咨禮爲度。

《諡法》心能制義曰度。

投土於版也。《詩·大雅》度之薨薨。《箋》度,猶投也。

度支,官名。《唐書·百官志》度支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途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