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谓元臣有遗烈

出自:明代·胡应麟《昆崙行送大司空朱公驰驿还豫章并呈唐太常万直指》

拼音:[dì][wèi][yuán][chén][yǒu,yòu][yí][liè]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君不见黄河之水来昆崙,浊流万里经龙门。
环嵩绝华不少息,吞吐日月排乾坤。
天吴扬澜九河溢,大泽龙蛇起原隰。
洪荒不解尧舜忧,平成却藉司空力。
自从大禹作司空,百川四渎俱朝宗。
锁压支祈镇淮甸,至今玉策垂神功。
国家定鼎幽燕北,财赋实仰东南域。
河渠一线廑帝衷,维时首赖平江伯。
二百年来飞挽停,肃皇之末何邅迍。
千艘莫进饷道阻,临朝南顾嗟群臣。
我公崛起江之右,列星显化神明胄。
匡庐彭蠡毓精华,西山南浦钟奇秀。
早年通籍谒承明,中岁翱翔汉两京。
一朝起任虞庭事,九官四岳咸推能。
沛渠已淤徐方塞,巨浪滔天势难遏。
两岸洪波迥莫分,百年故道谁能识。
神功实始南阳口,夏村既道留城走。
报国难将宠辱惊,乘时大展经纶手。
栉风沐雨卧不宁,追逐魍魉驱玄冥。
八年胼胝勋绩就,青天不动黄流平。
东连扬子息江涛,北望天津散海潮。
车书万国看王会,玉帛群方贺圣朝。
隆庆之中河再决,帝谓元臣有遗烈
一麾暂驻淮泗清,风雷寂静波涛绝。
飞廉导车屏翳从,冯夷海若应潜踪。
金书鸟篆迹灵秘,异时彷佛岣嵝峰。
大禹功高古来少,姬旦才多心转小。
门下争看桃李荣,车前肯使骅骝老。
纷纷制作悬丹霄,驰驱阮陆追风骚。
元和文誉斗山重,天宝才名今古豪。
三朝出入方垂注,投簪忽拥南归骑。
苍生常恐谢公閒,黄阁难留疏广去。
楼船箫鼓出皇州,锦缆牙樯作胜游。
群公祖帐灞陵晚,万姓环看渭水秋。
迢递关城望乡邑,浮云渐送匡山色。
暂舣兰舟水驿滨,故老相逢话胸臆。
酒阑倚剑心飞扬,语及前朝俱感伤。
丈夫报国志犹在,星辰错落双干将。
旌旗明发川原阻,著绣昼行谁与伍。
滕王阁上几留宾,孺子亭前频吊古。
即今廊庙求贤急,肯使元勋卧黄石。
绿野堂开祗暂留,终须勉为苍生出。
五老东南势转尊,三台佳气正氤氲。
鸾笺倘逐蒲轮到,极目燕台五色云。

查看原文

注释

【元臣】重臣;老臣。
【遗烈】1.前人遗留的业迹。 2.前人遗留的烈节﹑风操。 3.指前朝或历史上的坚贞不屈的刚强之士。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帝】

帝【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諦。《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諡法。《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上帝,天也。《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書·舜典》肆類于上帝。

五帝,神名。《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註》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註》文耀鉤云: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春秋合誠圖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別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註》索隱曰:援神契云:大角爲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地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衞遷于帝丘。《註》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墟,故曰帝丘。

【谓】

謂【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于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詩·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

《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姦法與盜,盜甚無謂也。

《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謂行多露,《小雅》謂天蓋高之類,是也。稱其言,亦曰謂。《論語》此之謂也,其斯之謂與,是也。

《正字通》援古釋義而言亦曰謂。《易·臨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禮·樂記》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爾雅·釋詁》勤也。《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箋》謂,勤也。勤思君子也。

《廣雅》使也。《玉篇》信也,道也。

姓。《萬姓統譜》宋有謂準,太平興國登科。《說文》本作。

【元】

元【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原。《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在人身則爲體之長。《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爾雅·釋詁》元,始也。

《廣韻》長也。

大也。《前漢·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註》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

首也。《書·益稷》元首明哉。《前漢·班固敘傳》上正元服。《註》師古曰:元,首也。故謂冠爲元服。

本也。《後漢·班固傳》元元本本。

百姓曰元元。《戰國策》制海內,子元元。《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註》古者謂人云善人,因善爲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

《公羊傳·隱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左傳註》凡人君卽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羅泌·路史》元者,史氏之本辭也。君卽位之一年稱元,古之史皆然。書太甲元年維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爲法也。

氣也。《公羊傳註》變一爲元。元者,氣也。

正月一日曰元日。《書·舜典》月正元日。《註》朔日。

諡法,行義悅民,始建國都,主義行德,曰元。

姓。《韻會》左傳,衞大夫元咺。

後魏孝文拓拔氏爲元氏,望出河南。

《韻補》叶虞雲切,音輑。《桓譚·仙賦》呼則出故,翕則納新。夭矯經引,積氣關元。《史記·敘傳》莊王之賢,乃復國非文韻。

【臣】

臣【未集下】【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辰。事人之稱。《說文》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白虎通》臣者,纏也,勵志自堅固也。《廣韻》伏也。仕於公曰臣,任於家曰僕。《易·序卦》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詩·小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前漢·王陵傳》陳平謝曰:主臣。《註》文穎曰:惶恐之辭,猶今言死罪。晉灼曰:主,擊也。臣,服也。言其擊服。惶恐之辭。《通雅》發語敬謝之辭,猶主在上,臣在下,自然敬恐也。

姓。《奇姓通》唐臣悅,著平陳紀。

《韻補》叶音禪。《道藏歌》躋景西那東,肆覲善因緣。常融無地官,皆是聖皇臣。

【有】

有【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遗】

遺【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夷。《說文》亡也。《易·泰卦》不遐遺。《註》用心弘大,無所遺棄也。《詩·小雅》棄予如遺。《註》言忘去不復存省也。《周禮·秋官·司刺》三曰遺忘。

《正韻》失也。《前漢·賈誼傳》功不遺矣。《後漢·桓榮傳》慮無遺計。

《集韻》餘也。《禮·樂記》有遺音者矣。《註》有不盡之音。《屈原·離騷》依彭咸之遺則。《註》遺,餘也。

留也。《書·大誥》寧王遺我大寶龜。《左傳·昭十九年》古之遺愛也。

《字彙補》便旋也。《前漢·東方朔傳》小遺殿上。《南史·謝幾卿傳》小遺沾令史。《註》卽俗言小便也。

《正字通》遺遺,與委蛇通。《戰國策》出遺遺之門。《註》言其路逶迤也。《管子·樞言篇》遺遺乎若有從治。

姓。魯費宰南遺之後。

《廣韻》《集韻》《韻會》以醉切,遺去聲。投贈也,餽也。《周禮·地官·遺人註》以物有所餽遺也。《左傳·隱元年》請以遺之。

《玉篇》余恚切《正韻》于位切,。

《集韻》徐醉切,音遂。盈之切,音怡。愈水切,音唯。義同。

《集韻》《韻會》旬爲切《等韻》似爲切。與隨同。謙以下人也。《詩·小雅》莫肯下遺。《註》遺,音隨。

【烈】

烈【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煭《唐韻》《正韻》良辥切《集韻》《韻會》力蘖切,音列。《說文》火猛也。《玉篇》熱也。《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詩·鄭風》火烈具舉。《傳》烈,列也。《箋》列人持火具舉,言衆同心。

《爾雅·釋詁》烈,業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傳》湯有功烈之祖,故稱焉。

《詩·小雅》烝衎烈祖。《箋》烈,美也。

《爾雅·釋詁》烈,光也。《詩·周頌》休有烈光。

《爾雅·釋訓》烈烈,威也。《詩·小雅》烈烈征師。《箋》烈烈,威武貌。

《詩·小雅》憂心烈烈。《箋》烈烈,憂貌。

《詩·小雅》南山烈烈。《傳》烈烈然至難也。《疏》値時寒甚,視南山則烈烈然,愴其至役之勞苦,而情以爲至難也。

《爾雅·釋詁》烈,餘也。《註》鄭之閒曰烈。《揚子·方言》晉衞之閒曰烈。

《詩·大雅·雲漢序》宣王承厲王之烈。《箋》烈,餘也。

《孟子》於今爲烈,如之何其受之。《註》於今爲烈烈明法,如之何受其餽也。

《韻會》毒也。《前漢·公孫弘傳》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

《戰國策》聞弦者,音烈而高飛。《註》烈,猛也。

《揚子·方言》烈,暴也。《史記·酷吏傳》皆以酷烈爲聲。

《諡法》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

《集韻》忠烈也。《韻會》剛正曰烈。《史記·伯夷傳》烈士徇名。

《聶政傳》乃其亦烈女也。

《爾雅·釋草疏》本草,石芸味甘。一名螫烈。

《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詳火字註。

姓。《拾遺記》烈裔工畫。

與裂通。《前漢·王莽傳》軍人分烈莽身支節。

《唐韻正》古音例。《詩·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傳》栗烈,寒氣也。

《大雅》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傳》貫之加于火曰烈。《楊戲楊季休贊》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註》克,苦代反。◎按字彙引此云:叶力質切。非。朱子於詩七月生民烈字,俱云:叶力制反。唐韻正直以爲古音例。所引經傳子集甚詳,皆確有明據,應从之。

與厲通。《詩·大雅》烈假不瑕。《釋文》烈,鄭作厲。力世反。

《禮·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註》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魯語作列山。左傳作烈山。《水經注》賜水西逕厲鄕南,水南有重山,卽烈山也。山下一穴,相傳神農所生處,故禮謂之烈山氏。《唐韻正》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衆竅爲虛。厲卽烈字。

音賴。見《詩·大雅·烈假註》鄭虔讀。

與冽通。《詩·小雅》有冽氿泉。《疏》七月云:二之日栗冽,是冽爲寒氣也。《說文》本作。列烈二字原从歺作。

相关诗句
极目燕台五色云 鸾笺倘逐蒲轮到 三台佳气正氤氲 五老东南势转尊 终须勉为苍生出 绿野堂开祗暂留 肯使元勋卧黄石 即今廊庙求贤急 孺子亭前频吊古 滕王阁上几留宾 著绣昼行谁与伍 旌旗明发川原阻 星辰错落双干将 丈夫报国志犹在 语及前朝俱感伤 酒阑倚剑心飞扬 故老相逢话胸臆 暂舣兰舟水驿滨 浮云渐送匡山色 迢递关城望乡邑 万姓环看渭水秋 群公祖帐灞陵晚 锦缆牙樯作胜游 楼船箫鼓出皇州 黄阁难留疏广去 苍生常恐谢公閒 投簪忽拥南归骑 三朝出入方垂注 天宝才名今古豪 元和文誉斗山重 驰驱阮陆追风骚 纷纷制作悬丹霄 车前肯使骅骝老 门下争看桃李荣 姬旦才多心转小 大禹功高古来少 异时彷佛岣嵝峰 金书鸟篆迹灵秘 冯夷海若应潜踪 飞廉导车屏翳从 风雷寂静波涛绝 一麾暂驻淮泗清 帝谓元臣有遗烈 隆庆之中河再决 玉帛群方贺圣朝 车书万国看王会 北望天津散海潮 东连扬子息江涛 青天不动黄流平 八年胼胝勋绩就 追逐魍魉驱玄冥 栉风沐雨卧不宁 乘时大展经纶手 报国难将宠辱惊 夏村既道留城走 神功实始南阳口 百年故道谁能识 两岸洪波迥莫分 巨浪滔天势难遏 沛渠已淤徐方塞 九官四岳咸推能 一朝起任虞庭事 中岁翱翔汉两京 早年通籍谒承明 西山南浦钟奇秀 匡庐彭蠡毓精华 列星显化神明胄 我公崛起江之右 临朝南顾嗟群臣 千艘莫进饷道阻 肃皇之末何邅迍 二百年来飞挽停 维时首赖平江伯 河渠一线廑帝衷 财赋实仰东南域 国家定鼎幽燕北 至今玉策垂神功 锁压支祈镇淮甸 百川四渎俱朝宗 自从大禹作司空 平成却藉司空力 洪荒不解尧舜忧 大泽龙蛇起原隰 天吴扬澜九河溢 吞吐日月排乾坤 环嵩绝华不少息 浊流万里经龙门 君不见黄河之水来昆崙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