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潇洒同淇澳

出自:明代·童轩《为刘世亨侍御题夏仲昭墨竹》

拼音:[láng][gān][xiāo][sǎ,xǐ][tóng,tòng][qí][ào]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画中看竹忆江湘,秋叶萧萧水气凉。
风细残绷和粉落,雨馀新绿过人长。
高标似露螭头笔,直干偏含柱下霜。
傲雪襟期浑雅淡,拂云头角正昂藏。
琅玕潇洒同淇澳,红紫妖秾陋洛阳。
摵摵清声常在耳,亭亭疏影半依墙。
虚心自许能医俗,秀骨谁云似少香。
别去几回劳梦想,兴来随处搅吟肠。
使君高节传乌府,仙吏清风满太常。
砚沼忽闻风雨作,袜材随见凤鸾翔。
明窗日日宜相对,清兴时时自不忘。
此外嚣尘浑绝迹,唯馀明月到中堂。

查看原文

注释

【琅玕】〈书〉像珠子的美石。
【淇澳】见"淇奥"。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琅】

琅【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郎。《說文》琅玕,似珠者。《玉篇》琅玕,石似玉。《廣韻》琅玕,玉名。《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傳》琅玕,石而似珠。《山海經》崐崘山有琅玕樹。《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記云天竺出琅玕。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時珍曰: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卽琅玕。在山爲琅玕,在水爲珊瑚。

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瑯。《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琅琊之東。《註》今琅琊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琊臺。

姓。《五音集韻》齊有大夫琅過。

倉琅,宮門縮首銅鐶。《前漢·趙后傳》木門倉琅根。

琅當,長鏁也。《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或作琅璫。

琳琅,玉聲。《楚辭·九歌》撫長劒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周禮·夏官·司馬振鐸註》司馬法曰:鼓聲不過閶,鼙聲不過闒,鐸聲不過琅。《疏》鼓鼙與鐸,聲之有異也。

《字彙補》力宕切,音浪。《管子·宙合篇》以琅蕩凌轢人。(瑯)《廣韻》俗琅字。

【玕】

玕【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干。《說文》琅玕也。《廣韻》美石,次玉。《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爾雅·釋地》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註》琅玕,狀如珠也。

樹名。《韻會》崑崙山有琅玕樹。《本草綱目》流離之類有五色,火劑瑞也。以靑者入藥。

《韻補》叶經天切,音堅。《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環叶音懸。

【潇】

瀟【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相邀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彫切,音蕭。瀟瀟,風雨暴疾貌。《詩·鄭風》風雨瀟瀟。

水名。《廣輿記》瀟江,在永州府城外,原出九疑山。《水經注》瀟者,水淸深也。《集韻》或作潚。

【洒】

洒【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正韻》所買切《集韻》《韻會》所蟹切,音曬。《說文》滌也。《詩·唐風》弗洒弗掃。

《正韻》沙下切,沙上聲。義同。

《集韻》《韻會》《正韻》蘇典切,音銑。肅恭貌。《禮·玉藻》君子之飮酒,受一爵而色洒如也。

水深曰洒。《爾雅·釋丘》望厓洒而高岸。

《集韻》先見切,音霰。《禮·內則》屑桂與薑,以洒諸上而鹽之。

蘇很切。驚貌。《莊子·庚桑楚》洒然異之。亦作悉禮反。

洒洒,寒慄貌。《素問》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唐韻》《集韻》先禮切《正韻》想禮切。與洗同。《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壹以待人。

雪也。《孟子》願比死者一洒之。

《集韻》《韻會》《正韻》取猥切。與漼同。鮮貌。一曰高峻貌。《詩·邶風》新臺有洒。

《集韻》思晉切,音信。與汛同。詳汛字註。

【同】

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

【淇】

淇【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音其。水名。《說文》水出河內共北山,東入河。《水經》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詩·邶風》亦流于淇。

襄陽亦有淇水。《水經注》濔水,東合夷水,與夷水亂流東出,謂之淇水。

縣名。《廣輿記》屬彰德府,古朝歌地,周沬邑,元淇州。

【澳】

澳【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音郁。《說文》隈厓也。通作隩。《荀悅申鑒》若亂之墜於澳也。《註》澳,崖內近水之處。

《廣韻》烏到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到切,音奧。深也。一曰水名。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