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溜增淅沥

出自:明代·王鏊《除夕喜雪联句》

拼音:[yán][liū,liù][zēng][xī][lì]

平仄:平平平平仄

忽忽岁云除,纷纷雪仍积。
玉楼冻鳞皴,红炉光歘赫。
潇潇泻竹声,灿灿映空色。
势欲减镫明,威能消酒力。
才看拥庭除,斗觉摧屋脊。
林风助飘飖,檐溜增淅沥
战陈惊六花,农家验三白。
已见散成杯,还忧大如席。
帐忆党家斟,履存东郭迹。
撒盐我何才,授简君谁敌。
端木夜仍飞,灵蓂晦全易。
遥思大廷贺,谁问穷檐唶。
把酒待新春,题诗永今夕。

查看原文

注释

【檐溜】1.即檐沟。亦指檐沟流水。 2.屋檐下的冰柱子。
【淅沥】拟声词。形容雨、雪、风、落叶等的声音:雨声淅沥。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檐】

檐【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余廉切《正韻》移廉切,音鹽。《說文》㮰也。《徐曰》俗作簷,非是。《禮·明堂位》復廟重檐。《註》重檐,外檐下壁復安板檐,以避風雨。見梠字註。

見樀字註。

別作櫩。《何晏·景福殿賦》飛櫩翼以軒翥。《韻會》又作厃。《揚子·方言》秦謂之桷,齊謂之厃。

《集韻》《韻會》《正韻》都濫切,音擔。通作檐。《管子·七法篇》不明于則,而欲出號令,猶檐竿而欲定其未。

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星爲檐鼓。檐者荷也。厃字原作下厂。

【溜】

溜【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救切,音霤。水名。《說文》水在鬱林郡。《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

《水經注》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

水溜下也。《孫綽·遊天台山賦》醴泉涌溜于隂渠。

《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

發也。《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註》減,盡也。溜,發也。言徧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

與霤同。《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正義》溜,謂簷下水滴之處。

《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

與留同。《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註》古作石留。

與流通。《靈樞經》所溜爲滎。《註》溜,流同。

【增】

增【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正韻》咨登切,音曾。《說文》益也。一曰重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史記·黃霸傳》戸口歲增。

衆也。《詩·魯頌》烝徒增增。

與層通。增城漢宮。見前城字註。《揚雄·甘泉賦》增宮參差。

與曾通。

《廣韻》《集韻》《韻會》子鄧切《正韻》子孕切,音橧。賸也。

【淅】

淅【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音錫。《說文》汰米也。《孟子》接淅而行。

淅瀝,雨聲。《夏侯孝若寒雪賦》集洪霰之淅瀝。

淅川,縣名。《廣輿記》屬河南南陽府,漢淅縣,後魏淅川。《集韻》或作。

【沥】

瀝【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音歷。《說文》浚也。一曰水下滴。《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動滴瀝以成響。

飮酒將盡餘滴曰瀝。《史記·滑稽傳》時賜餘瀝。

瀝液,微流也。《張衡·思賦》漱飛泉之瀝液。

淅瀝,雨雪聲。《謝惠連·雪賦》霰淅瀝而先集。《集韻》或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