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膳大官调

出自:唐代·岑参《和刑部成员外秋夜寓直寄台省知己》

拼音:[chú][shàn][dà,dài,tài][guān][tiáo,diào,zhōu]

平仄:平仄仄平平

列宿光三署,仙郎直五宵。时衣天子赐,厨膳大官调
长乐钟应近,明光漏不遥。黄门持被覆,侍女捧香烧。
笔为题诗点,灯缘起草挑。竹喧交砌叶,柳亸拂窗条。
粉署荣新命,霜台忆旧僚。名香播兰蕙,重价蕴琼瑶。
击水翻沧海,抟风透赤霄。微才喜同舍,何幸忽闻韶。

查看原文

注释

【厨膳】饭食;饭菜。
【大官】1.职位高的官。 2.古时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子的尊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厨】

廚【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直株切《集韻》《韻會》重株切,音躕。《說文》庖屋也。《孟子》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玉篇》主也。《後漢·黨錮傳》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毋班,秦周,蕃嚮,王章,爲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也。

櫝也。《晉書·顧愷之傳》愷之嘗以一廚畫寄桓。《南史·齊陸澄傳》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

馗廚,菌也。《爾雅·釋草》中馗菌。《註》地蕈也。今江東人名爲土菌。亦曰馗廚。

木名。《集韻》斯條國有廚木,汁肥,可用之煑餅。《廣韻》俗作厨。

【膳】

膳【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常衍切《集韻》《韻會》《正韻》上演切,音善。《說文》具食也。《徐曰》言具備此食也。庖人和味,必加善,胡从善。《韻會》熟食曰饗,具食曰膳。《周禮》鄭註: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前漢·宣帝紀》其令大官,損膳省宰。《註》膳,具食也,食之善者也。

牲肉也。《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註》膳,牲肉也。

《廣韻》食也。《禮·文王世子》食下問所膳。《註》問所食者。

《博雅》膳,離也。

官名。《釋小雅》仲允膳夫。《箋》膳夫,上士也。掌王之飮食膳羞。

《韻會》亦作善。《莊子·至樂篇》具太牢以爲善。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戰切,音繕。義同。《集韻》或作饍。

【大】

大【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

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

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

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疏》大,長也。

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序官。

措大,士也。《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集韻》《韻會》《正韻》音泰。

《廣韻》《集韻》《韻會》唐佐切,音䭾。《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爲大。

《集韻》《韻會》《正韻》吐臥切,音拕。猛也,甚也。《禮·童子不衣裘裳註》鄭康成爲大溫也。徐邈大音唾。

叶徒計切,音第。《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叶厲泄愒敗。《正字通》楊愼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官】

官【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觀。《說文》吏事君也。《玉篇》宦也。《論語·撰考》黃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周禮·天官疏》上古以雲鳥紀官,六官之號見於唐虞,堯育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之子,使掌舊職天地之官。其時官名,蓋曰稷曰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

分命仲叔,使掌四時之官,春爲秩宗,夏爲司馬,秋爲士,冬爲共工。共工,冬官也。合稷與司徒,是六官之名見也。夏之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數,殷之官二百四十,至周三百六十而大備,故曰設官分職,以爲民極。

《增韻》職也,使也,公也。《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禮·王制》論定然後官之。

《周禮·春官·大宗伯》六命賜官。《註》謂自置其臣屬,治家邑也。

朝廷治事處曰官。《禮·玉藻》在官不俟屨。《註》趨君命也。《前漢·賈誼傳》學者所學之官也。

事也。《禮·樂記》禮樂明備,天地官矣。《疏》官猶事也,謂各得其事也。

身有五官。《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又》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姓。

複姓。三氏,晉王官氏,魯亓官氏,楚上官氏。

與管通,宋元邊徼所司曰掌管,今爲土司長官。

叶古元切,音涓。《崔駰·大理箴》嗟兹大理,愼於爾官。賞不可不思,斷不可不虔。《說文》从宀从㠯。㠯猶衆也,與師同意。

【调】

調【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

作輈。

《廣韻》《集韻》《韻會》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

《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

《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玉篇》求也。

《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

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韻會》詩也。

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