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一山川

出自:明代·欧大任《西苑十二首 其九 南台》

拼音:[chún,zhūn][pǔ,pò,pō,piáo][yī][shān][chuān]

平仄:平平平平平

西内风烟异,南台见水田。
艰难曾稼穑,淳朴一山川
农舍朝炊里,江乡夕照前。
谷蚕劳睿藻,豳雅定同传。

查看原文

注释

【淳朴】敦厚朴实:民风淳朴|为人淳朴憨厚。
【山川】1.山岳﹑江河。 2.借指景色。 3.指名山大川。 4.指名山大川之神。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淳】

淳【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賦》何道眞之淳粹兮。《註》不澆曰淳。

沃也。《周語》王乃淳濯饗醴。

大也。《班固·幽通賦》黎淳耀於高辛兮。

兵車之耦曰淳。《左傳·襄十一年》鄭伯賂晉侯,廣車軘車淳十五乗。

鹹也。《左傳·襄二十五年》楚蔿掩爲司馬表淳鹵。《註》淳鹵,埆薄之地。《正義》淳鹵,地薄,故表之,輕其賦稅。

淳淳,流動貌。《莊子·則陽篇》禍福淳淳。

《集韻》朱倫切,音諄。漬也,沃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鐘氏淳而漬之。《註》淳,沃也。

主尹切,音準。布帛廣幅也。與純通。《周禮·地官》質人壹其淳制。《註》淳作純。

【朴】

朴【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韻會》匹角切,音璞。《說文》木皮也。《徐曰》藥有厚朴,一名厚皮,木皮也。《本草別錄》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折。

與樸同。《史記·文帝紀》示敦朴爲天下先。

《戰國策》范雎曰:鄭人謂玉未理者樸,周人謂䑕未腊者朴。

《博雅》朴,大也,猝也,離也。

《正韻》匹各切。

《集韻》匹同。

《玉篇》普木切,音扑。本也。

《集韻》披尤切,音䬌。夷姓。《魏志》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舉巴夷來附。

叶蒲沃切,音僕。《陳琳·瑪瑙勒賦》太上去華尚素朴兮,所貴在人匪金玉兮。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川】

川【寅集中】【巛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闢流川。《註》通流。《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註》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註》川,竅也。

叶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