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犹苦两昆弥

出自:明代·欧大任《诏问边事有感》

拼音:[wū][sūn,xùn][yóu][kǔ][liǎng][kūn][mí,mǐ]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十行频下问边陲,侦虏今劳几万师。
左地虽羁诸校尉,乌孙犹苦两昆弥
颇勤聚米谈兵事,正及飞刍实塞时。
金印绯衣殊锡久,不知何以答恩私。

查看原文

注释

【乌孙】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兼作国名。初期游牧于祁连、敦煌一带。后西迁今伊犁河、天山之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乌孙王与汉结盟。后属西域都护。南北朝时南迁葱岭。其后渐与邻族融合。明清时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昆弥】1.亦作"昆莫"。 2.汉时乌孙王的名号,犹匈奴之单于。自汉宣帝甘露元年起,乌孙有大小二昆弥,均受汉王朝册封。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乌】

烏【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污。《說文》孝鳥也。象形。《埤雅》林罕以爲全象鳥形,但不注其目睛。烏體全黑,遠而不分別其睛也。《詩·邶風》莫黑匪烏。《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前漢·眭弘傳》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

《爾雅·釋鳥》燕白脰烏。《註》小爾雅云:白項而羣飛者,謂之燕烏。《又》鸀山烏。

《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註》烏謂居,鵲之屬。

《小爾雅》去隂就陽者,謂之陽烏,鴻雁是也。

《韻會》日中有三足烏。

《說文》孔子曰: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註》徐鉉曰:俗作嗚,非是。《埤雅》烏又爲歎詞者,烏見異則噪,故以爲烏霍。烏霍,歎所異也。

《玉篇》語辭也。

《廣韻》安也。《正韻》何也。《史記·司馬相如傳》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註》徐廣曰:烏,一作惡。

《史記·天官書》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郞位。《註》索隱曰:蔚然,漢書作哀烏,星之狀貌。《正字通》星經作依烏,後人因謂郞官爲依烏府。

《韻會》黑色曰烏。《史記·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五代史·梁符彥卿傳》太祖賜以所乗愛馬一丈烏。

《前漢·楊惲傳》仰天拊缶而呼烏烏。《註》師古曰:烏烏秦聲。關中舊有此曲,亦作嗚。《史記·李斯傳》歌呼嗚嗚。

縣名。烏氏,因水而名。《前漢·地理志》安定郡烏氏。《註》烏水出西北入河。氏音支。

烏程,烏傷,屬會稽郡。

烏孫,烏桓,皆西域國名。

《廣韻》姓也。齊大夫烏枚鳴。見《左傳》。

赤烏,殿名。《左思·吳都賦》飾赤烏之暐曄。

《集韻》《類篇》於加切,音鴉。《前漢·西域傳》烏秅國。《註》師古曰:烏,一加反。秅,直加反。

《漢鼓吹曲》朱鷺魚以烏路訾邪,鷺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將以問誅者。下叶音鰕,者叶音遮。

《集韻》《類篇》於諫切,音晏。《前漢·西域傳》烏秅國。《註》鄭氏曰:烏秅音鷃拏。師古曰:急言之聲,如鷃拏耳。非正音也。

《韻會》古文借作顧字。見義雲章。亦轉聲也。

【孙】

孫【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思䰟切《韻會》《正韻》蘇昆切,音飱。《說文》子之子也。从子从系。系,續也,言順續先祖之後也。《爾雅·釋親》子之子爲孫,孫之子爲曾孫。《朱子曰》曾,重也,自曾孫以至於無窮,皆得稱之也。

凡臨祭祀,內事曰孝孫,外事曰曾孫。《詩·小雅》神保是饗,孝孫有慶。《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

物再生亦曰孫。《周禮·春官·大司樂》孫竹之管。《註》竹枝根之末生者。

《番禺志》稻再生曰稻孫。

織女曰天孫。《前漢·天文志》織女,天帝孫也。

《博物志》岱嶽亦名天孫。

靑海旁馬多龍種,曰龍孫。

矢名。《晉語》申孫之矢。

烏孫,西戎國名。

姓。

公孫,長孫,王孫,俱複姓。《廣韻》衞公子,惠孫曾耳之後,因氏焉。

《集韻》蘇困切,音巽。與遜同。《論語》孫以出之。《禮·學記》入學鼓篋,孫其業也。《註》猶恭順也。

遁也。《春秋·莊元年》三月,夫人孫于齊。《閔二年》九月,夫人姜氏孫于邾。

叶荀緣切,音宣。《趙壹窮鳥賦》天乎祚賢,歸賢永年。且公且侯,子子孫孫。

【犹】

犹【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

《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

《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

《集韻》可止之辭也。《詩·魏風》上愼旃哉,猶來無止。《傳》猶,可也。

本作猷。《詩·小雅》克壯其猶。《傳》猶,道也。《箋》猶,謀也,兵謀也。《疏》能光大其運謀之道。《又》謀猶回遹。《箋》謀爲政之道。

《大雅》王猶允塞。《箋》猶,謀也。

《廣韻》尚也。《禮·檀弓》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詩·周頌》嶞山喬嶽,允猶翕河。《箋》猶,圖也。小山及高嶽,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夷猶。《禮·檀弓》君子蓋猶猶爾。《註》疾舒之中。《楚辭·九歌》君不行兮夷猶。

《管子·地員篇》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前漢·地理志》厹猶縣,屬臨淮郡。

姓。《正字通》宋猶道明。

《集韻》《正韻》餘招切,音遙。《集韻》本作䚻。徒歌也。或作謠。

與搖通。《禮·檀弓》咏斯猶,猶斯舞。《註》猶當爲搖,謂身動搖也。秦人猶搖聲相近。《釋文》猶依註作搖,音遙。

《廣韻》《集韻》居祐切,音究。《爾雅·釋獸音義》弋又反。

《廣韻》《集韻》《韻會》余救切,音柚。《爾雅·釋獸音義》羊救反。

叶余久切,音酉。《詩·小雅》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好叶許厚反。(猶)

【苦】

苦【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音䇢。《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盭。

《類篇》急也。

《博雅》悵也。

《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

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两】

兩【子集下】【入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㒳《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昆】

昆【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古渾切《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音崐。《說文》同也。《註》日日比之是同也。《前漢·揚雄傳》噍噍昆鳴。《註》師古曰:昆,同也。

《爾雅·釋言》昆,後也。《註》謂先後也。《書·大禹謨》昆命于元龜。《傳》昆,後也。

《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昆。《傳》垂優足之道示後世。《釋名》來孫之子曰昆孫。昆,貫也,恩情轉遠,以禮貫連之耳。

《詩·王風》謂他人昆。《傳》昆,兄也。

姓。《詩·商頌》昆吾夏桀。《傳》昆吾,巳姓也。《姓氏急就篇》昆氏,夏諸侯昆吾之後。戰國有賢者昆詳。

山名。《史記·李斯傳》致昆山之玉。《註》正義曰:昆岡在于闐國東北四百里,其岡出玉。

《左思·魏都賦》昆蟲毒噬。《註》昆,明也。明蟲者,陽而生,隂而藏。

與崑同。《前漢·地理志》昆崙、析支、渠叟,西戎卽敘。《書·禹貢》作崑崙。

《集韻》《韻會》胡昆切,音魂。人名。漢有屬國公孫昆邪。

《集韻》戸袞切,音混。義同。

昆夷亦作混。

與渾同。《揚子·太經》昆侖旁薄。◎按卽渾淪。

《韻補》叶俱倫切。《度尚·曹娥》若堯二女,爲湘夫人。時效髣髴,以詔後昆。

叶居員切。《韓愈·胡評事墓誌》宜兹人,肖後昆。五十七,不足年。《集韻》本作。

【弥】

弥【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玉篇》同彌。(彌)〔古文〕音迷。《說文》弛弓也。

《玉篇》徧也。《周禮·春官·大祝》彌祀社稷禱。《註》彌猶徧也。

《類篇》終也。《詩·大雅》誕彌厥月。《傳》彌,終也。

《廣韻》益也。《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廣韻》長也,久也。

遠也。《左傳·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也。《註》彌遠也。

祲也。《周禮·春官·祲》掌十煇之法,七曰彌。《註》彌者,白虹彌天也。

彌縫,補闕也。《易·繫辭》彌綸天地之道。《疏》彌,謂彌逢補合。《左傳·僖二十六年》彌縫其闕。

彌彌,猶稍稍也。《前漢·韋賢傳》彌彌其失。

彌龍,車飾。《史記·禮書》彌龍所以養威也。《註》索隱曰:謂金飾衡軛爲龍。

扞彌,國名。《前漢·西域傳》扞彌國,今名寧彌。

姓。《廣韻》三輔決錄有新豐彌升。

羌複姓,後秦將軍彌姐婆觸。

《類篇》綿批切,音迷。嫛彌,嬰兒也。《禮·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註》嬰,猶嫛彌也。

《韻會》母婢切,彌上聲。《類篇》止也。《韻會》息也。《周禮·春官·小祝》彌災兵。《前漢·李廣傳》彌節白檀。《註》彌節,少安之意。《韻會》通作弭。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