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匡庐吾范裘

出自:明代·欧大任《嵩岳歌》

拼音:[wǔ][yí][kuāng][lú][wú,yù][fàn][qi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君不见中天五岳表嵩岳,元气开辟凛磅礡。
柳张角亢星野连,恒泰华衡地维络。
嵩高之下二室尊,三十六峰并崟萼。
飞泉泻空龙作湫,阴厓积雪终古之风吹不落。
星冠西拜集仙台,芝泥瑶检锢莫开。
七十二君竟安在,汉家雄才之主胡为奉祠而至哉。
申甫翰周亦已矣,有如黄河经柱底。
龙门东下而竟不可回,鸣鸟不闻鸣犊死。
临此三叹令心哀,予也出山辞罗浮。
九疑八桂东西州,武夷匡庐吾范裘
钟陵灊霍吾糟丘,一瓢一笠寄于天台天姥赤城雁宕而沃州。
一窥日观登岱顶,今蹑王屋来嵩游。
下俯终南惇物峨眉汶领,奚啻海上之浮沤。
卧绿云兮餐紫芝,骖白鹿兮鞭赤螭。
醉持玉笙吹,仍借黄鹤骑。
遥谢浮丘公,万三千年复来期。
吾诚不能待尚平之毕婚嫁,风尘蹩躠良可悲。
君不见太行之路多偃蹇,蓬莱之水易清浅。
缑氏峰头谢世人,中嵩自可携鸡犬。

查看原文

注释

【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武】

武【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伊訓》布昭聖武。

《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迹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迹大。

《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武,居冠屬武。

《雜記》委武。《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縣名,屬太原郡。

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武山,亦在盧溪縣。

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武。

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註》武,讀爲無。

【夷】

夷【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姨。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安也,悅也。《詩·鄭風》旣見君子,云胡不夷。

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爲言。

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誅滅也。《前漢·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註》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註》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地。

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卽馮夷。

《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註》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爲鴟夷子皮。

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

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曰夷。

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淸淨男女也。

與彝同。《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叶羊吏切,音異。《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郁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本作。一曰古遲夷通。

【匡】

匡【子集下】【匚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音劻。《說文》飯器也,筥也。一曰正也。《論語》一匡天下。《前漢·揚雄傳》匡雅頌。

《玉篇》方正也。《爾雅·釋詁》匡,方也。《詩·小雅》旣匡旣敕。

救也。《書·盤庚》不能胥匡以生。《孝經·事君章》匡救其惡。

斜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匡。

《廣韻》輔助也。《前漢·宣帝紀》以匡朕之不逮。

地名。《韻會》留有匡城。

姓。《風俗通》匡,魯邑也。句須爲之宰,其後氏焉。漢有匡衡。

與恇同。恐也。《禮·禮器》年雖大,殺衆不匡懼。

與眶同。目匡也。《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

烏光切,音汪。與尩通。廢疾也。《荀子·正論篇》傴巫跂匡大。跂原字从攴作。

【庐】

廬【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凌如切,音閭。《說文》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詩·小雅》中田有廬。《箋》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田事。

《玉篇》屋舍也。《集韻》粗屋總名。《易·剝卦》小人剝廬。《左傳·襄二十三年》則猶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徙有庌也。

直宿,舍也。《前漢·金日磾傳》小疾臥廬。《註》殿中所止曰廬。《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註》直宿曰廬。

國名。《周語》廬由荆嬀。《註》廬,嬀姓之國,荆嬀,廬女爲荆夫人也。

邑名。《楚語》以王如廬。《註》廬,楚邑。

州名。《隋書·地理志》廬江郡,開皇初改爲廬州。

山名。《廬山記》周威王時,有匡俗廬君,故山取其號。

《正韻》龍都切,音盧。《周禮·冬官考工記》秦無廬。《註》廬讀爲纑,謂矛戟柄竹攢柲。或曰摩䥨之器。

與籚同。《集韻》籚或作廬。

【吾】

吾【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稱,詳其文意,余平而吾倨也。

《廣韻》御也。執金吾,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註》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以名官。

《後漢·百官志》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註》應劭曰:執金革,以禦非常。

《集韻》棒名。《古今注》金吾,車輻棒也。漢官執金吾,吾,止也,執金革禦非常也,以銅爲之,黃金塗兩末謂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執焉。○按顏應二說,及古今注凡三義,各不相同,今存之。

昆吾,國名。《詩·商頌》昆吾夏桀。《箋》已姓。

地名。《前漢·揚雄傳》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註》晉灼曰:昆吾,地名,有亭。

鍾吾,國名。漢爲司吾縣。《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子燭庸奔鍾吾。《前漢·地理志》東海郡司吾縣。

番吾,番音蒲,卽漢蒲吾縣。《史記·蘇秦傳》秦甲渡河踰漳,據番吾。《註》徐廣曰:常山有蒲吾縣。正義曰:疑古番吾公邑也。

余吾,蠡吾,朱吾,已吾,皆縣名。《前漢·地理志》上黨郡余吾縣,涿郡蠡吾縣,日南郡朱吾縣。《後漢·郡國志》留郡已吾縣。

伊吾,地名。《後漢·西域傳》伊吾,舊膏腴之地。

余吾,水名。《前漢·匈奴傳》北橋余吾。《註》師古曰:於余吾水上作橋。

《正字通》伊吾,除哦聲,亦作咿唔。

姓。《廣韻》漢有廣陵令吾扈。

複姓。五氏,徐吾以鄕爲氏。鍾吾,昆吾以國爲氏。由吾,由余之後。

古有肩吾子,隱者。

《正字通》借爲支吾。與枝梧通。

《集韻》《類篇》牛居切,音魚。《晉語》暇豫之吾吾。《註》吾讀如魚,吾吾,不敢自親之貌。

山名。《史記·河渠書》功無已時兮吾山平。《註》徐廣曰:東郡東阿有魚山,或者是乎。

《廣韻》五加切《集韻》牛加切,音牙。允吾,縣名。《前漢·地理志》金城郡允吾縣。《註》應劭曰:允吾,音鈆牙。

《讀書通》童通作吾。《管子·海王篇》吾子食鹽二升少半。《註》吾子,謂小男小女也。《正字通》古本管子作童。

【范】

范【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防鋄切《集韻》父鋄切《正韻》房啖切,音犯。《說文》草也。

蠭也。《禮·檀弓》笵則冠,而蟬有緌。《內則》爵鷃蜩范。《梁元帝·覽賦》范飛冠而吐密。

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范涿郡范陽。

宮名。《竹書紀年》王十四年作范宮。

臺名。《戰國策》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臺。

門名。《左傳·哀七年》秋,伐邾,及范門。《註》邾郭門也。

姓。《左傳·昭二十九年》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范氏,其後也。《潛夫論》帝堯之後有范氏。《廣韻》隨會爲晉大夫,食采於范,其後氏焉。

通軓。《少儀》祭左右軌范。

通範。《揚子·太經》矩范之動,成敗之效也。《正字通》㔾从弓,音頷。

【裘】

裘【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音求。《玉篇》皮衣也。《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披裘公,人名。《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菟裘,地名。《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註》在梁父縣南。

裘氏,亭名。《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姓。《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韻補》渠之切,叶音其。《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說文》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