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客淮南招隐地

出自:明代·欧大任《敕长藩政为茀斯邦侯作》

拼音:[yī][kè][huái][nán,nā][zhāo][yǐn,yìn][dì,de]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大江西下豫章台,朱邸千年帝子开。
汉代拥旄传诏出,周家剪叶奉藩来。
人从赤舄尊明德,世以青箱见异才。
揖客淮南招隐地,小山丛桂更须栽。

查看原文

注释

【揖客】1.长揖不拜之客。 2.向客拱手为礼。
【淮南】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特指安徽的中部。
【招隐】1.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士》篇。南朝宋文帝为隐士雷次宗筑招隐馆于锺山。事见《宋书.隐逸传》。 2.招人归隐。晋左思﹑陆机皆有《招隐》诗。
【隐地】1.隐瞒的土地。 2.浓荫蔽日之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揖】

揖【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伊入切《集韻》《韻會》《正韻》一入切,音挹。《說文》手著胷曰揖。《六書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儀禮·鄉飲酒禮賓厭介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詩詁》上手當曰厭,謂手厭於胷,引手當曰揖,下手曰拜。《周禮·秋官·司儀》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註》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時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舉之也。《前漢·高帝紀》酈生不拜長揖。《註》長揖者,手自上而極下。

《說文》攘也。◎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前漢王莽傳,揖大福之恩。註:揖謂讓而不當也。

進也。《禮·玉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註》揖之謂小俯也。揚之謂小仰也。

三揖,卿大夫士也。《左傳·哀二年》三揖在下。

《集韻》乙及切,音邑。與挹同。《王禹偁·竹樓記》遠吞山光,平揖江瀨。

側立切,音戢。聚也。《詩·周南》螽斯羽揖揖兮。

《集韻》卽入切《正韻》賫入切,音湒。義同。

《集韻》籍入切,音集。義同。

成也。

與輯通。《史記·秦始皇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前漢·郊祀志》揖五瑞。《註》合也。

乙冀切,音懿。與撎同本作揖。

【客】

客【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苦格切《集韻》《韻會》《正韻》乞格切,坑入聲。《說文》寄也。从宀各聲。

《廣韻》賔客。《周禮·秋官》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註》大賔爲五等諸侯,大客卽其孤卿。

《司儀》諸公相爲賔,諸公之臣相爲國客。

主客。《禮·郊特牲》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焉。

《左傳·僖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爲客。

凡自外至者皆曰客。《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外亦曰客。《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姓。《正字通》漢客孫,廣德人。

叶苦各切,音恪。《詩·小雅》所謂伊人,於焉嘉客。叶上夕藿。夕音削。

《楚辭·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翺翔之焉薄。

【淮】

淮【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音懷。水名。《說文》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風俗通·山澤篇》淮,均也。均其務也。《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分界,東至於海也。《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

水出漢中。《前漢·地理志》漢中郡房陵縣淮山,淮水所出。

淮安,郡名。《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曰淮隂。漢曰臨淮,晉曰山陽,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

《韻補》叶胡隈切,音回。《左傳·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爲諸侯師。一說淮讀爲濰叶韻。

叶虛欺切,音熙。《顏延之詩》惜無爵雉化,何用充江淮。去國還故里,迷門樹蓬藜。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招】

招【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止遙切《集韻》《韻會》《正韻》之遙切,音昭。《說文》手呼也。《詩·邶風》招招舟子。《傳》招招,號召之貌。《疏》號召必手招之。王逸云:以手曰招,以口曰召也。

《廣韻》來之也。《書·說命》旁招俊乂。

求也。《前漢·季布傳》辨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註》招求貴人威權,因以請託也。

也。《孟子》旣入其苙,又從而招之。《註》招,羈其足也。

姓。漢大鴻臚招猛。

《集韻》《韻會》時饒切《正韻》時昭切,音韶。《前漢·禮樂志》體招搖,若永望。《註》招搖,申動貌。

與韶㲈通。《史記·帝舜紀》禹乃興九招之樂。《註》卽舜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左傳·昭十二年》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

《集韻》《韻會》《正韻》項傳贊》招八州而朝同列。

揭也。《莊子·騈拇篇》有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

叶之笑切,音照。《蔡邕·郭有道》赫赫三事,幾行其招。委辭召貢,保此淸妙。

叶之由切。音周。《韓愈·祭員外文》於後八年,君從杜侯。我時在洛,亦應其招。

【隐】

隱【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

《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

《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

《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

《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

《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

《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一百日隱於隂室養之,故曰隱宮。

《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註》《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喩。

《禮·玉藻》隱辟而後屨。《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爾雅·釋言》隱,占也。《註》隱度。《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註》隱,意也,思也。《後漢·安帝紀》隱親悉心,勿取浮華。《註》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

《揚子·方言》隱,定也。

《玉篇》安也。

痛也。《詩·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註》隱約窮困。

《定三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註》隱,憂約也。《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註》隱隱,憂戚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註》隱隱,盛貌。

《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註》砰隱,盛意。

《左傳·襄二十三年》踰隱而待之。《註》隱,短牆也。

《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

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爾雅·釋草》蒡,隱葱。《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葱,藏以爲葅。

《廣韻》《集韻》於靳切,音檼。《廣韻》隈隱之貌。

《孟子》隱几而臥。《註》隱,倚也。於靳反。

《集韻》築也。《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集韻》於刃切,駰去聲。《禮·檀弓》旣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註》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集韻》俗作㥯隐。

【地】

地【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埊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