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郎暂借分符寄

出自:明代·欧大任《藤州送姚太守继如之庆远》

拼音:[tái,tāi][láng,làng][zàn][jiè][fēn,fèn][fú][jì]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向宜州五马行,乍辞天北凤凰城。
台郎暂借分符寄,骑省先推作赋名。
遂使农田常积贮,不劳征戍远勤兵。
藤江挥手频凝睇,经术还徵入汉京。

查看原文

注释

【台郎】1.指尚书郎。 2.指御史。
【分符】犹剖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的一半作为信物。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台】

台【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姓。北史有台氏。

天台,山名,在會稽。

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攺台州。

《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臺,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集韻》堂來切,音臺。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集韻》台谷,地名。

《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尚書》作不台。

【郎】

郞【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音廊。《說文》魯亭。《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註》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官名。《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旣選入臺,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員外郞,亦隋置。

男子之稱。《唐書·房齡傳》高孝基曰:僕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婦謂夫爲郞。《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僕稱主亦曰郞。《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云。

《正韻》與廊通。《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臺,恐其不高。

姓。《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漢有郞顗。

【暂】

暫【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藏濫切《集韻》《韻會》《正韻》昨濫切,音鏨。《說文》不久也。《類篇》須臾也。《書·盤庚》暫遇姦宄。《左傳·僖三十三年》婦人暫而免諸國。《註》暫,猶卒也。《五經文字》暫作蹔,訛。

【借】

借【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夜切,嗟去聲。假也,貸也,助也,推獎也。《家語》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註》言不有其身,如借使也。《前漢·文帝紀》假借納用。

艸履曰不借。《釋名》言賤易有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設辭。《詩·大雅》借曰未知,亦旣抱子。

與藉耤通。

與假通。《後漢·李充傳》無所借借。《註》下音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隸省作借,別作徣。

【分】

分【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音餴。《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易·繫辭》物以羣分。

《增韻》裂也,判也。

《廣韻》賦也,施也。《增韻》與也。

《玉篇》隔也。

《前漢·律歷志》一黍之廣爲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

半也。《公羊傳·莊二年》師喪分焉。《荀子·仲尼篇》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

徧也。《左傳·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後敢食。

與紛通。《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淮南子·繆稱訓》禍之生也分分。《註》猶紛紛。

《周禮·天官》以待國之匪頒。《註》匪讀爲分。

《唐韻》扶問切《集韻》《韻會》符問切,汾去聲。名分也。《禮·禮運》禮達而分定。

均也,分劑也。《禮·曲禮》分毋求多。

分位也。《漢諸葛亮出師表》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集韻》方問切,紛去聲。均也。《左傳·僖元年》救患分災。

《正韻》府吻切,音粉。《爾雅·釋器》律謂之分。《註》分音粉,律管可以分氣。

《韻補》叶膚容切,音丰。《曹植·七啓》太極之初,渾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

叶膚眠切,音近徧。《班固·西都賦》九市開場,貨別隊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災字原刻从。

【符】

符【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正韻》逢夫切,音扶。《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釋名》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玉篇》符,符節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篇海》符者,輔也,所以輔信。

驗也,證也,合也。《六書音義》符之爲言扶也,兩相符合而不差也。《周禮·地官》門關用符節。《註》符節者,如今諸官詔符也。《史記·五帝紀》黃帝合符釜山。《註》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高祖紀》六年,剖符行封。《孝文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註》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易也。師古曰:竹使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符瑞。《禮·記註》萬物之符長。《疏》符謂甘露、醴泉之屬。

符籙。《帝王世紀》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乃立請祈之壇,親自受符。

木膚也。《山海經》丹木赤符而黑理。

書名。《黃帝泰階六符經》《隂符經》《春秋·感精符》。

官名。《前漢·趙堯傳》堯爲符璽御史。

姓。《廣韻》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爲符璽令,因而氏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犍爲郡有符縣,巴郡有符特山。《趙充國傳》匈奴發騎,旁塞至符奚盧山。《北史·隋本紀》開皇十五年,旅王符山。《山海經》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獸名。《後漢·班超傳》月氏貢符拔。《註》符拔,形似麟而無角。

竹名。《廣東新語》雙髻峰下百十步,劉仙壇側有符竹,竹不甚高大,止數尺,葉上有文如蝸涎,如古篆籀,其行或複或單,或疎或密,葉葉不同,若今巫覡所書符者。一竹中有一葉二葉,或數十竹中無一葉,葉雖枯而文色不改。文多白,與葉色不同。山人謂之竹葉符,每以餉客。

敷無切。《史記·律書》萬物剖符甲而生。《註》符,音孚。

叶房尤切。《陳琳·大荒賦》考律歷于鳳鳥兮,問民事于九鳩。傷典墳之圯墜兮,關大聖之顯符。

【寄】

寄【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音記。《說文》托也。《增韻》寓也。《周語》國無寄寓。《註》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

《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

《廣韻》附也。《增韻》傳也。《禮·王制》東方曰寄。《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

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

《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註》請寄,猶囑托也。

寄生,草名。

寄居,小蟹名。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