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转舞袖蹁跹

出自:明代·杨荣《满庭芳》

拼音:[wǎn,yuān][zhuǎn,zhuàn,zhuǎi][wǔ][xiù][pián][xiān]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玉殿传宣,金吾弛禁,皇都春意争妍。
暝烟初敛,华月吐婵娟。
紫陌香尘冉冉,六街上、车马骈阗。
争来看,鳌山灯火,滉漾九重天。
圣皇端拱处,千官鹄立,玉笋班联。
有歌喉,宛转舞袖蹁跹
清漏迟迟夜永,不妨对、绮席琼筵。
嵩呼愿,齐天万寿,同乐太平年。

查看原文

注释

【宛转】1.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截坦率:话说得宛转些,别让她受不了|宛转相劝。 2.声音动听:鸟鸣宛转。 3.曲折;辗转:路宛转石间。
【蹁跹】1.旋转的舞姿。 2.行不正貌;跛行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宛】

宛【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惌《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音琬。《說文》屈草自覆也。

宛然猶,依然。《詩·秦風》宛在水中央。《註》宛然,坐見貌。《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註》宛然,讓之貌。

丘名。《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爲宛丘。《註》宛謂中央隆高。

平聲。《玉篇》《集韻》《類篇》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縣名。《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爲韓宛邑,秦爲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姓。《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詩·小雅》宛彼鳴鳩。《註》宛,小貌。

入聲,紆勿切,音鬱。《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鬱通。

叶於云切,音熅。《前漢·班固敘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

【转】

轉【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陟兗切《正韻》止兗切,專上聲。《說文》轉運也。《前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以爲之備。

《廣韻》動也,旋也。《詩·周南》輾轉反側。《註》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

《韻會》軫轉,無窮也。《揚子·太經》軫轉其道。

《廣韻》知戀切《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凡物自轉則上聲,以力轉物則去聲。

車上衣裝曰轉。《左傳·襄二十四年》踞轉而鼓琴。

【舞】

舞【未集下】【舛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武。《說文》舞樂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左傳·隱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前漢·高帝紀》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劒舞。

鍾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銑閒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註》此四名者,鍾體也。

變弄也。《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又》舞知以御人。

官名。《周禮·地官》有舞師。

地名。《戰國策》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前漢·地理志》舞隂,縣名。

姓。

【袖】

袖【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褏《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音岫。袂也。《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廣韻》亦作褏、褎。

【蹁】

蹁【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部田切《集韻》《韻會》蒲眠切,音跰。《說文》足不正也。一曰拖後足馬。或曰讀若徧。

《晉書·石崇傳》牛本不遲,良由馭者制之,可聽蹁轅則矣。

《廣韻》蹁躚,旋行貌。《張衡·東都賦》䠥蹁躚。

《釋名》膝頭曰膊。或曰蹁。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

《廣韻》布懸切《集韻》。

【跹】

躚【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6画

《廣韻》《集韻》《正韻》蘇前切,音先。亦作蹮。詳蹮字註。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