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苑杨梅应避色

出自:明代·徐熥《荔枝 其二 浪淘沙》

拼音:[hàn][yuàn][yáng][méi][yīng,yìng][bì][sè]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丹实满林馣。
耀日红酣。
由来佳品压江南。
汉苑杨梅应避色,卢橘香惭。
沁齿有馀甘。
玉液中涵。
钗头一朵美人簪。
记得乐天曾有句,映我绯衫。

查看原文

注释

【杨梅】双子叶植物,杨梅科。中国著名水果。常绿乔木。叶倒披针形或长倒卵形。雌雄异株。核果球形,外表有乳头状突起。果肉深红或紫红色,酸甜多汁,可生食或加工成果酱、果汁、果酒、蜜饯等。叶含芳香油,可提取香料。
【避色】1.谓避开女色。 2.谓君礼貌衰减,有厌己之状,即去之。语出《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汉】

漢【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㵄音熯。水名。《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爲漢。

天河也。《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史記·天官書》漢者,亦金之散氣。《揚泉·物理論》漢,水之精也。《詩·大雅》倬彼雲漢。

漢中,郡名,秦惠王置。《廣輿記》今爲漢中府。

漢口,地名。《廣輿記》漢陽府,本春秋鄖國地,漢屬江夏,唐曰沔州,亦曰漢陽。

州名,屬成都府。《韻會》漢屬廣漢郡,唐置州。

半漢,形容之辭。《張衡·南都賦》天馬半漢。

《輟耕錄》今人謂賤丈夫爲漢子。

高麗方言謂白曰漢。見《孫穆·雞林類事》。

《集韻》他干切,音攤。太歲在申曰汭漢。亦作涒灘。

《韻補》叶詩建切,音扇。《繁欽賦》長唐虎圈,迴望曼衍。槃旋岹嶢,上刺雲漢。

【苑】

苑【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音婉。《說文》所以養禽獸也。《周禮·地官·囿人疏》古謂之囿,漢謂之苑。《前漢·高帝紀》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註》養禽獸曰苑。《白虎通》苑囿所以在東方,謂養萬物。東方,物所生也。

縣名。《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苑侯丙倩。《索隱註》縣屬千乗。

善苑,國名。見《洞冥記》。

《莊子·天地篇》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濵。《註》苑風,扶搖大風也。

書名,如《文苑》《類苑》》《藝苑》《說苑》之類。

宮室名。如內苑、禁苑、西苑、南苑之類。

星名。《史記·天官書》句曲九星,二曰天苑。

藥名。蕀苑,遠志也。見《博雅》。

《集韻》《韻會》紆願切,音怨。《周禮·地官》禁山之爲苑。劉昌宗讀去聲。《左思·吳都賦》遭藪爲圃,値林爲苑。異荂蓲蘛,夏曄冬蒨。

《類篇》于袁切,音鴛。人姓。《左傳》苑何忌,齊大夫。《魏志》渤海苑康。

音鬱。《詩·小雅》我心苑結。《箋》苑,猶屈也,積也。《釋文》音鬱。

《正韻》委粉切,讀如蘊。義同。

苑、菀互通。《前漢·百官表》牧師菀令。《晉語》人皆集于苑。

《韻補》叶音氳。《詩·秦風》蒙伐有苑。《註》苑,文貌,讀平聲,叶上羣韻。

【杨】

楊【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陽。《說文》木名。《爾雅·釋木》楊,蒲柳。詳柳字註。

《詩·秦風》隰有楊。《崔豹·古今註》白楊葉圓,靑楊葉長,栘楊圓葉弱蔕,微風大搖。

有赤楊,霜降則葉赤,材理亦赤。

黃楊。《埤雅》黃楊性堅緻難長,歲長一寸,閏年倒長一寸。

《博雅》白楊刀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楊縣屬河東郡。

姓。《姓苑》出弘農、天水二望。

叶以征切,音盈。《馬融·廣成頌》珍林嘉樹,建木叢生。椿梧栝柏,柜柳楓楊。

【梅】

梅【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說文》枏也。《爾雅·釋木》梅,枏。《陸璣·條梅疏》似豫章大木也。

《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禮·內則》梅諸。《名物疏》陸璣所釋有條有梅,自是枏木似豫章者。豫章,大樹可以爲棺舟者也。和羹之梅,籩實之乾䕩,似杏實酢者也。

《爾雅·釋木》時,英梅。《註》雀梅。

《爾雅·釋木》朹檕梅。《註》狀如梅,子赤色似小柰,可食。

《埤雅》江、湘、兩浙四五月閒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蒸鬱成雨,謂之梅雨。《四時纂要》閩人以立夏後逢庚入梅,芒種後逢壬出梅。

楊梅,果名。《越郡志》會稽楊梅爲天下之奇。

梅梅,猶昧昧,居喪之容也。《禮·玉藻》視容瞿瞿梅梅。

州名,屬廣東。《南宋·地理志》改敬州爲梅州。

姓。《廣韻》出汝南。漢梅福、梅鋗。

《集韻》毋罪切,音浼。亦姓也。槑字原从二杲作。

【应】

應【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今作應。

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

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

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註》鼙也。

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註》正門也。

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避】

避【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古文〕毗義切,音鼻。《玉篇》迴避也。《史記·藺相如傳》望見廉頗,引車避匿。《前漢·王吉傳》敘:避而入商雒深山。《後漢·郅惲傳》避地敎授。《註》隱遁也。

《正韻》通作辟。《論語》辟世、辟地、辟言、辟色,俱作辟。

【色】

色【未集下】【色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嗇。《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註》以形貌求之也。

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

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潘岳·關中詩》重圍克解,危城載色。豈曰無過,功亦不測。《註》載色,猶言有生氣起色也。

《公羊傳·哀六年》色然而駭。《註》驚貌。

《詩·魯頌》載色載笑。《傳》色,溫潤也。

《戰國策》怒於室者色於市。《註》色,作色也。

祕色。《高齋漫錄》世言祕色,磁器。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祕色。

《博雅》色,縫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