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云弥望斗南隈

出自:明代·张弼《自合桥驿至昌江驿宿》

拼音:[xiǎo][yún][mí,mǐ][wàng][dǒu,dòu][nán,nā][wēi]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北堂寿诞贺筵开,南海仙槎惜未回。
杯泛流霞群拜舞,灯悬华月共楼台。
隔溪春色还高柳,入座寒香送小梅。
柰可昌江凌渡处,晓云弥望斗南隈

查看原文

注释

【弥望】满目:春色弥望|弥望萧然。
【斗南】1.《晋书.天文志上》:"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旧时因以斗南称宰相的职位。 2.北斗星以南。犹言中国或海内。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晓】

曉【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呼皛切《集韻》《韻會》《正韻》馨鳥切,囂上聲。《說文》明也。《玉篇》曙也。

《揚子·方言》知也。《史記·西南夷傳》指曉南越。

《前漢·元后傳》末曉大將軍。《註》曉,猶白也。

《揚子·方言》遇也。

嬴也。

《博雅》說也。

快也。

《玉篇》慧也。

【云】

云【子集上】【二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

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

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

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

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

云云:衆語也。《前漢·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註》猶言如此如此也。

云云:山名。《前漢·郊祀志》封大山禪云云:《註》云云:太山下小山。

云爲。《易·繫辭》變化云爲。

姓。漢云敞。

與芸同。《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老子作芸芸。

紛云:興作貌。《呂覽·圜道篇》雲氣西行云云然。《前漢·司馬相如傳》威武紛云。俗作紜。

《韻補》叶于先切,言也。《韓愈·剝啄行》我謝再拜,汝無復云。往追不及,來可待焉。

【弥】

弥【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玉篇》同彌。(彌)〔古文〕音迷。《說文》弛弓也。

《玉篇》徧也。《周禮·春官·大祝》彌祀社稷禱。《註》彌猶徧也。

《類篇》終也。《詩·大雅》誕彌厥月。《傳》彌,終也。

《廣韻》益也。《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廣韻》長也,久也。

遠也。《左傳·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也。《註》彌遠也。

祲也。《周禮·春官·祲》掌十煇之法,七曰彌。《註》彌者,白虹彌天也。

彌縫,補闕也。《易·繫辭》彌綸天地之道。《疏》彌,謂彌逢補合。《左傳·僖二十六年》彌縫其闕。

彌彌,猶稍稍也。《前漢·韋賢傳》彌彌其失。

彌龍,車飾。《史記·禮書》彌龍所以養威也。《註》索隱曰:謂金飾衡軛爲龍。

扞彌,國名。《前漢·西域傳》扞彌國,今名寧彌。

姓。《廣韻》三輔決錄有新豐彌升。

羌複姓,後秦將軍彌姐婆觸。

《類篇》綿批切,音迷。嫛彌,嬰兒也。《禮·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註》嬰,猶嫛彌也。

《韻會》母婢切,彌上聲。《類篇》止也。《韻會》息也。《周禮·春官·小祝》彌災兵。《前漢·李廣傳》彌節白檀。《註》彌節,少安之意。《韻會》通作弭。

【望】

望【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

《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

《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責望。

怨望。

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

《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易·小畜》月幾望。《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韻會》从壬,譌从王。《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斗】

斗【卯集下】【斗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當口切,音陡。《說文》大升也。《羣經音辨》升十之也。《史記·李斯傳》平斗斛度量。《前漢·律歷志》斗者,聚升之量也。

宿名。《春秋·運斗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斗。居隂播陽,故稱北斗。《易·豐卦》日中見斗。《疏》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詩·小雅》維北有斗。《疏》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又》衡殷南斗。《註》南斗六星爲天廟,丞相大宰之位。

酒器。《詩·大雅》酌以大斗。《疏》大斗長三尺,謂其柄也。蓋從大器挹之於樽,用此勺耳。《史記·滑稽傳》目眙不禁,飮可七八斗。

吳中市魚亦以斗計。《松陵倡和詩》一斗霜鱗換濁醪。

《前漢·王莽傳》作威斗,長二尺五寸。

《周禮·地官·序官掌染革註》染革藍蒨象斗之屬。《疏》象斗,染黑。

《尚書序》皆科斗文字。《疏》科斗,蟲名。蝦蟆子也。書形似之。

《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註》謂斗絕曲入海也。

《韓愈·答張十一詩》斗覺霜毛一半加。

《集韻》《正韻》腫庾切,音主。枓,或省作斗。勺也。《周禮·春官·鬯人》大喪之大渳設斗。《註》所以沃尸也。《釋文》斗依注,音主。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隈】

隈【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烏恢切《集韻》《韻會》烏回切《正韻》烏魁切,音煨。《說文》水曲也。《爾雅·釋地》隩隈。《疏》隩一名隈也。隈卽厓內深隩之處也。《又》厓內爲隩,外爲隈。《疏》厓內近水爲隩,其外爲輷。隈,當作輷,傳寫誤也。《左傳·僖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註》析,楚邑。隈,隱藪之處。《管子·形勢篇》大山之隈,奚有於深。《楚辭·天問》隅隈多有,誰知其數。《淮南子·原道訓》舜釣於河濵朞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

《正字通》弓之曲處曰隈。《儀禮·大射儀》大射正執弓,以袂順左右隈。《註》隈,弓淵也。

《廣韻》《集韻》。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