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不免随比干

出自:元代·张宪《代魏徵田舍翁词》

拼音:[kǒng][bù,fǒu][miǎn][suí][bǐ][gān,gàn]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

臣本山东农,臣诚田舍翁。
臣以隋末乱,出仕蒲山公。
蒲山愎谏自用,故臣言不用,臣计不从。
百万粮,一日尽,百万众,一夕空,力屈事去归山东。
臣义不忍弃故土,事仇充,相随西来朝真龙。
先帝不臣识,大臣不臣通。
故臣上书自请安山东。
山东归皇图,授臣洗马之职在东宫。
东宫多不德,兄弟不相容。
臣教太子剪黑闼,亲元戎。
又教太子除陛下,太子不臣庸。
太子既死,先帝命臣听陛下处分,臣安敢效匹夫小谅自与逆党同。
陛下以臣尽心所事,赦臣死罪,除臣秘书,登臣政府爵位崇。
臣于是感激,时时进谏开皇衷。
陛下幸而时听臣言,以致四海太平年谷丰。
使陛下功德及尧舜则臣心喜,小有过失则臣心忡。
是以不四年中而有三代风。
陛下初年诚心听谏,故天耳聪。
今听谏不逮昔,故天耳聋。
往以未治为忧,故人心悦。
今以既治为安,故威德隆。
往日用臣言,赐臣以黄金瓮。
天厩骢,辍殿材构臣屋与墉。
今日以人言仆臣墓碑,停臣子婚,为惠胡不终。
喜臣则谓臣妩媚,恶臣则詈臣田舍翁。
陛下不宜以喜怒毁誉损厥躬。
臣荐侯与杜,谓其才略雄,臣岂阿党预知其终凶。
臣录谏疏草,前后三百封。
欲使后世知陛下,能听谏,致时雍。
岂欲卖直归过为己功,避嫌焚草徒足恭。
臣幸而身先朝露,使臣不幸,恐不免随比干,侣龙逢。
独不记臣言良与忠,胡为乎会须杀此田舍翁。
田舍翁,岂畏死,但惜陛下既杀张亮,又诛刘洎,剪刈大臣如刈蓬。
臣不愿陛下祠少牢,立仆石,但愿陛下养气质,除内讧,毋以喜怒存诸胸。
大臣无灾帝德穹,社稷无虞王业鸿。
千秋万岁为唐宗,老臣不讳田舍翁。
于乎,老臣不讳田舍翁。

查看原文

注释

【不免】1.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病一时好不了,心里不免焦急|不免客套几句。 2.不能免去:君子死而冠不免。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恐】

恐【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說文》懼也。从心巩聲。《徐曰》恐,猶兇也。《黃帝素問》腎在志爲恐。《註》恐,所以懼惡也。《正韻牋》恐有驚惶之意。懼乃畏怕之實,恐在懼前也。《海錄》唐太宗撰太子接三師禮,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

惶恐,灘名。《蘇軾詩》地名惶恐泣孤臣。

《廣韻》區用切《集韻》《韻會》《正韻》欺用切,。今省作卂。俗从几,誤。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免】

免【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亡辨切《集韻》《韻會》美辨切,音勉。《玉篇》去也,止也,脫也。《增韻》事不相及也。《正譌》从兔而脫其足。《前漢·賈誼傳》免起阡陌之中。《註》師古曰:免者,言免脫徭役也。

《廣韻》黜也。《韻會》縱也。《前漢·文帝紀》遂免丞相勃,遣就國。

姓。《韻會》衞大夫免餘。

《集韻》武遠切,音晚。默也。

《集韻》無販切,音萬。喪冠也。春秋傳,侯免擁社。徐邈讀。

《正韻》文運切,音問。娩生子也。

喪禮,去冠括髮也。《通雅》禮記云:公儀仲子之喪,檀公免焉。《註》兔音問,別作絻。

物之鮮者爲免。《禮·內則》菫荁枌楡免薧。《註》免新鮮者,薧乾者。言菫荁枌楡,或用新,或用舊也。

【随】

隨【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3画

〔古文〕象》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詩·大雅》無縱詭隨。《傳》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

易卦名。

《易·咸卦》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註》隨,謂趾也。《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爲隨。

《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隨。

《儀禮·鄕射禮》其閒容弓,距隨長武。《註》距隨者,物橫畫也。始前足至東頭爲距,後足來合而南面爲隨。

地名。《左傳·隱五年》翼侯奔隨。《註》隨,晉地。

國名。漢爲縣。《左傳·桓六年》楚武王侵隨。《註》隨國,今義陽隨縣。《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隨縣。《註》故厲國也。《韻會》晉置隨郡,齊攺爲州。《正韻》亦作隋。詳前隋字註。

西隨,縣名。《前漢·地理志》牂牁郡西隨縣。

沙隨,地名。《春秋·成十六年》會于沙隨。《註》宋地,梁國寧陵縣北有沙隨亭。

姓。《風俗通》隨侯之後,漢有博士隨何。《史記·匈奴傳》有詔捕太醫令隨但。《前漢·藝文志》隨巢子六篇。《註》墨翟弟子。

《正韻》亦作遺。《詩·小雅》莫肯下遺。《箋》遺,讀曰隨。《疏》隨從於人,先人後己,以相下之義也。

《集韻》古通追。《屈原·離騷》背繩墨以追曲。《註》追,與隨通。

《唐韻正》古音旬禾反。《論語》季隨,季騧。《楊愼曰》大理董難曾見宋人小說,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韻。季隨、季騧,隨,旬禾反,騧,烏戈反,一韻也。《老子·道德經》音聲相和,先後相隨。《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易林》宮商旣和,聲音相隨。《馬融·廣成頌》魴鱮鱏鯿,鰋鯉鱨魦。樂我純德,騰躍相隨。《顧炎武曰》隨字自素問天元紀大論,知迎知隨,氣可與期,始入之韻。

《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註》索隱曰:隨,他果反。

與橢通。《淮南子·齊俗訓》闚面於盤水則員,於杯則隨,面形不異,其故有所員,有所隨者,所自闚之異也。《呂大臨曰》隨,當讀橢,圜而長也。《正字通》俗作随。

【比】

比【辰集下】【比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夶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决事比。《註》比,例也。

綴輯書史曰比。《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唐藝文志》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諡法之一。《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卽今部。《正韻》音皮,誤。

水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集韻》《正韻》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註》錄具樂官也。與庀通。

《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音避。《爾雅·釋詁》比,俌也。《郭註》俌,猶輔。《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親也,近也。《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註》比,猶親也。

和也。《周禮·春官》之名,六曰巫比。《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近鄰之稱。《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案比。《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及也。《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註》比于,至于也。《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頻也。《禮·王制》比年一小聘。《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比比,猶言頻頻。《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以扞敵,故言比。《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齊也。《詩·小雅》比物四驪。《註》比物,齊其力也。

偏也,黨也。《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從也。《論語》義之與比。《朱註》比,從也。《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註》比謂比義。

合也。《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註》比,親合也。《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註》訓合。

密也。《詩·周頌》其比如櫛。

比余,櫛髮具。《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余。《漢書》作比疎。《廣雅》比,櫛也。《蒼頡篇》靡者爲比,麤者爲疏。今亦謂之梳。《顏師古·急就篇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以立名。

矢括曰比。《周禮·考工記》矢人爲矢,夾其隂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揚子·方言》比。代也。

《廣韻》《集韻》《韻會》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義同。

《正韻》兵媚切,音祕。先也。《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鄭註》比時,猶先時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鄰。《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臯比,虎皮也。《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爲講席。《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師比,胡革帶鉤也。《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通作毗紕。

《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音邲。比次也。《增韻》比比,猶總總也。《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顧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皆讀如邲。

《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李軌讀。《說文》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干】

干【寅集下】【干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居寒切,音竿。《說文》干,犯也。《左傳·文四年》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晉書·衞玠傳》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爾雅·釋言》干,求也。《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論語》子張學干祿。

盾也。《揚子·方言》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盾支〉,或謂之干,關西謂之盾。《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詩·大雅》干戈戚揚。

司干,官名。《周禮·春官》司干掌舞器。

《爾雅·釋言》干,扞也。《註》相扞衞。《疏》孫炎曰:干盾,自蔽扞。《詩·周南》公侯干城。《疏》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爲扞蔽如盾,爲防守如誠然。

㵎也。《詩·小雅》秩秩斯干。《傳》干,㵎也。

水涯也。《易·漸卦》鴻漸于干。《註》干謂大水之旁,故停水處者。《詩·魏風》寘之河之干兮。《傳》干,厓也。

國郊曰干。《詩·邶風》出宿于干。《傳》干言國郊也。

《韻會》若干,數未定之辭,猶言幾許也。《禮·曲禮》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前漢·食貨志》或用輕錢百加若干。《註》師古曰:若干,且設數之言也。干猶箇也。謂當如此箇數耳。

自甲至癸爲天干。《皇極經世》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皇極內篇》十爲干,十二爲支。十干者。五行有隂陽也。十二支者,六氣有剛柔也。

闌干,橫斜貌。《古樂府·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

《韻會》闌楯閒曰闌干。《李白·淸平調》沉香亭北倚闌干。

《韻會》目眶謂之闌干。《正韻》闌干,淚流貌。《談藪》王元景使梁,劉孝綽送別,泣下。元景無淚謝曰:別後當闌干。《白居易詩》玉容寂寞淚闌干。

蘭干,紵也。《後漢·哀牢國傳》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華陽國志》蘭干,獠言紵也。

干將,劒名。《吳越春秋》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劒,莫邪斷髮翦爪投于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劒。陽曰干將,隂曰莫邪。

干遮,曲名。《司馬相如·子虛賦》淮南干遮。《註》干遮,曲名也。

射干,木名。《荀子·勸學篇》西方有木,名曰射干。

草名。《本草圖經》射干,花白莖長,如射人之執干。《後漢·寵傳》陽氣始萌,十一月有蘭,射干,芸荔之應。

獸名。《司馬相如·子虛賦》騰遠射干。《註》射干,似狐,能緣木。

野干,亦獸名。《法華經》野干,體瘦無目,爲諸童子摘擲,受諸苦痛。

發干、蘭干、餘干,縣名。《後漢·郡國志》東郡有發干縣,漢陽郡有蘭干縣。《隋書·地理志》鄱陽郡有餘干縣。

長干,地名。《左思·吳都賦》長干延屬。《註》建業南五里有山岡,其閒平地,吏民雜居。東長干中有大長干,小長干,皆相連。地有長短,故號大小長干。韓詩曰考盤在干。地下而黃曰干。

姓。《左傳·昭二十一年》宋有干犫。《劉向·別錄》有干長,著天下忠臣九篇。

段干,干己,複姓。《史記·老子傳》老子之子名宗,爲魏將,封於段干。《註》段干,應是魏邑名,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蓋因邑爲姓。《何氏姓苑》漢有干已衍,爲京兆尹。

《集韻》居案切,音盰。扞也。《詩·周南》公侯干城。沈重讀。

《篇韻》音寒。國名。《淮南子·道應訓》荆有佽飛,得寶劒於干隊。《註》干國,在今臨淄,出寶劒。

《韻會》通作奸。《前漢·劉向傳》數奸死亡之誅。

通作忓,干預也。《唐書·萬壽公主傳》無忓時事。

《韻會》通作竿。《後漢·董卓傳》乗金華靑蓋,瓜畫兩轓,時人號竿摩車,言其服飾近天子也。《註》竿摩,謂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謂之相竿摩。

與矸通。《集韻》矸,石也。或省作干。

與豻通。《類篇》豻或作干。《儀禮·大射儀》量人量侯道干五十。《註》干讀豻。豻侯者,豻鵠豻飾也。

古與乾通。《初月帖》淡悶干嘔。楊愼曰: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溼之干。今以談作痰,干作乾,非也。

叶經天切,音堅。《黃庭經》回紫抱黃入丹田,漱嚥靈液災不干。

相关诗句
老臣不讳田舍翁 于乎 老臣不讳田舍翁 千秋万岁为唐宗 社稷无虞王业鸿 大臣无灾帝德穹 毋以喜怒存诸胸 除内讧 但愿陛下养气质 立仆石 臣不愿陛下祠少牢 剪刈大臣如刈蓬 又诛刘洎 但惜陛下既杀张亮 岂畏死 田舍翁 胡为乎会须杀此田舍翁 独不记臣言良与忠 侣龙逢 恐不免随比干 使臣不幸 臣幸而身先朝露 避嫌焚草徒足恭 岂欲卖直归过为己功 致时雍 能听谏 欲使后世知陛下 前后三百封 臣录谏疏草 臣岂阿党预知其终凶 谓其才略雄 臣荐侯与杜 陛下不宜以喜怒毁誉损厥躬 恶臣则詈臣田舍翁 喜臣则谓臣妩媚 为惠胡不终 停臣子婚 今日以人言仆臣墓碑 辍殿材构臣屋与墉 天厩骢 赐臣以黄金瓮 往日用臣言 故威德隆 今以既治为安 故人心悦 往以未治为忧 故天耳聋 今听谏不逮昔 故天耳聪 陛下初年诚心听谏 是以不四年中而有三代风 小有过失则臣心忡 使陛下功德及尧舜则臣心喜 以致四海太平年谷丰 陛下幸而时听臣言 时时进谏开皇衷 臣于是感激 登臣政府爵位崇 除臣秘书 赦臣死罪 陛下以臣尽心所事 臣安敢效匹夫小谅自与逆党同 先帝命臣听陛下处分 太子既死 太子不臣庸 又教太子除陛下 亲元戎 臣教太子剪黑闼 兄弟不相容 东宫多不德 授臣洗马之职在东宫 山东归皇图 故臣上书自请安山东 大臣不臣通 先帝不臣识 相随西来朝真龙 事仇充 臣义不忍弃故土 力屈事去归山东 一夕空 百万众 一日尽 百万粮 臣计不从 故臣言不用 蒲山愎谏自用 出仕蒲山公 臣以隋末乱 臣诚田舍翁 臣本山东农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