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泽遍穜稑

出自:明代·孙蕡《西郊秋日》

拼音:[gāo,gào][zé,shì][biàn][tóng,zhǒng][lù]

平仄:平平仄平仄

斗柄揭西晨,杪秋天气肃。
零落沾野草,惊飙振林木。
西畴农务成,勤忙事刈□。
岁时乐丰稔,膏泽遍穜稑
思昔游京洛,寒至未成服。
弊裘感季子,知贫仰鲍叔。
哀乐如流电,抚己心已足。
无烦抱龟策,更就詹尹卜。

查看原文

注释

【膏泽】〈书〉1.滋润作物的及时雨。 2.比喻给予恩惠:~下民。
【穜稑】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膏】

膏【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之性,難正也。《註》膏,肉之肥者。《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註》狶膏,豬脂也。

《博雅》人一月而膏。《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註》心下爲膏。

《正韻》澤也。《博雅》膏,滑澤也。《易·屯卦》屯其膏。《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甘也。《禮·禮運》天降膏露。《註》膏,猶甘也。

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註》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五穀之滑者皆曰膏。《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註》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音誥。潤也。《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釋文》膏,古報反。《禮·內則》脂膏以膏之。《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

【泽】

澤【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古文〕㚖《唐韻》丈伯切《集韻》《韻會》《正韻》直格切,音宅。《周語》澤,水之鐘也。《風俗通·山澤篇》水草交厝,名之爲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

光潤也。《禮·少儀》澤劒首。

雨澤。《易·夬卦》澤上于天。

德澤。《書·畢命》澤潤生民。

洗濯曰澤。《禮·曲禮》共飯不澤手。《疏》以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也。

褻衣曰澤。《詩·秦風》與子同澤。《箋》袴也。

香澤。《梁文帝樂府》八月香油好煎澤。

澤宮。《禮·射儀》必先習射于澤。澤者,所以擇士也。

州名。《韻會》秦上黨郡,隋爲澤州。

《集韻》《正韻》施隻切,音適。與釋同。《詩·周頌》其耕澤澤。《疏》釋釋然土皆解散也。

《集韻》《韻會》《正韻》達各切,音鐸。格澤,星名,音鶴鐸。《史記·天官書》格澤,星如炎火之狀。

《集韻》夷益切,音繹。與醳同。《禮·郊特牲》舊澤之酒。《註》澤,讀爲醳。

【遍】

遍【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

【穜】

穜【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穜稑。詳稑字註。

《廣韻》直容切《集韻》《韻會》傳容切,音重,亦書作重。《詩·豳風》黍稷重穋。《正字通》按毛詩重穋,重讀平聲,不借用種穜。自說文以禾从重者爲重穋之重,禾从童者爲蓺種之穜,後人因襲不改,陸德明又从而傅會之。究其義則種爲蓺植,讀若衆。爲穀種,讀若腫。如大雅生民:誕降嘉種,種之黃茂。分上去二聲是也。不必泥說文種爲先穜後熟,穜爲蓺也。詳見種字註。

【稑】

稑【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力竹切《正韻》盧谷切,音六。《說文》疾熟也。先種後熟曰穜,後種先熟曰稑。《周禮·天官·內宰》上春,詔王后帥六宮之人,生穜稑之種,而獻於王。

《集韻》或作穋。《詩·豳風》黍稷重穋。《說文》引《詩》作稑。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