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荧条上花

出自:唐代·陆龟蒙《子夜变歌三首》

拼音:[yíng][yíng][tiáo,tiāo][shàng,shǎng][huā]

平仄:平平平仄平

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蟋蟀吟堂前,惆怅使侬愁。

查看原文

注释

【荧荧】1.小火。 2.光闪烁貌。 3.光艳貌。
【条上】谓备文向上陈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荧】

熒【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戸扃切《集韻》懸扃切《韻會》互扃切,音螢。《說文》屋下燈燭之光。从焱冖。《前漢·班固敘傳》守突奧之熒燭。《註》師古曰:熒熒,小光之燭也。

《玉篇》熒熒,猶灼灼也。《廣韻》光也,明也。《史記·趙世家》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杜牧·阿房宮賦》明星熒熒。

熒惑,星名。《史記·天官書》察剛氣以處熒惑。亦作營。

《莊子·人閒世》而目將熒之。《註》使人眼眩也。

熒陽,縣名。《左傳·宣十二年》及熒澤,見六麋。《註》熒澤,在熒陽縣東。

《水經注》火山。似火,从地中出,名熒臺。

草名。《爾雅·釋草》熒委萎。《註》藥草也。

與螢通。《爾雅·釋蟲》熒火卽炤。《後漢·靈帝紀》逐熒光行數里。

《集韻》乎萌切,音宏。火光。

維傾切,音營。義同。

《集韻》《類篇》。《集韻》本作滎。水名。

《集韻》烏迥切,音濙。同瑩。聽瑩,疑惑也。《莊子·齊物論》是黃帝之所聽熒也。

《五音集韻》烏絅切,音鎣。火光貌。

《集韻》胡鎣切,濙去聲。暫明貌。

【条】

條【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徒聊切《集韻》《韻會》田聊切,音迢。或作樤。《說文》小枝也。《徐曰》自枝而出也。《詩·周南》伐其條枚。《傳》枝曰條,榦曰枚。

長也。《書·禹貢》厥木惟條。

木名。橘屬。《爾雅·釋木》柚條。《詩·秦風》有條有梅。《埤雅》柚似橙而大于橘。一名條。

條理也。《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條然,嘯貌。《詩·王風》中谷有蓷,條其歗矣。

條達也。《前漢·郊祀歌》聲氣遠條。

條鬯也。《前漢·律志》隂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

敎條。《史記·酷吏傳》以興化條。

條奏。《前漢·元帝詔》條奏無有所諱。

條例。《晉書·劉實傳》撰《春秋條例》二十卷。顏師古曰:凡言條者,一一而疏舉之,若木條焉。

繩也。《禮·雜記》喪冠條屬。

八風之一。《易緯通卦驗》東北曰條風。

《博雅》條條,擾亂也。

鳴條,地名,在河東郡安邑縣。

國名。漢周勃封條侯。

姓。《姓苑》晉有冉閔司空條枚。

《集韻》他彫切,音祧。枝落也。《詩·豳風》蠶月條桑。

癡宵切。義同。

與滌通。《周禮·秋官·之屬》條狼氏。《註》徒歷切,音滌。

叶徒流切,讀若頭。《陸雲·夏府君誄》百行殊揆,君望斯周。栖儀初九,戢翼洪條。

【上】

上【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丄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上官,複姓。

《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與尙通。《詩·魏風》上愼旃哉。《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韻補》叶辰羊切,音常。《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叶時刃切,音愼。《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叶矢忍切,音審。《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花】

花【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