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官督役犹挥诃

出自:元代·吴师道《九月廿三日城外纪游》

拼音:[jiān,jiàn][guān][dū][yì][yóu][huī][hē]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杪秋暇日休弦歌,五门城外观新河。
斗门决水已数日,浅沙漫漫无馀波。
纵横疏凿引别派,监官督役犹挥诃
循堤侧足惧疏恶,惊见崩坼当盘涡。
故桥旧市不复识,祇有积上高坡陀。
城南靡靡度阡陌,疏柳掩映连枯荷。
清台突兀出天半,金光耀日如新磨。
玑衡遗制此其的,众环倚植森交柯。
细书深刻皇祐字,观者叹息争摩挲。
司天贵重幸不毁,回首荆棘悲铜驼。
长春宫苑最宏丽,飞楼涌殿凌层坡。
乔松天矫百岁物,复有偃盖低婆娑。
平生素闻百一帖,乐石壁置周檐阿。
金源中华盛文物,玉堂学士锵鸣珂。
旁搜纸墨作藻饰,欲与唐晋争嵯峨。
至今摹拓传好事,道士却换人间鹅。
仙杯珍袭巨桃核,御画云鹤题宣和。
不知何处有此木,偶尔结实良非他。
瑶池汉殿语茫昧,遂使世俗犹传讹。
寻幽访古意未已,起视落日归禽多。
却趋林亭憩清绝,盆菊采采黄金窠。
蟹螯研雪新酝碧,对此不乐将如何。
京华酒垆方歌舞,锦鞯翠袖迎娇娥。
儒冠已受俗子笑,况复衰容双鬓皤。
下帷闭阁来迹少,肮脏不肯侯门过。
清游良友幸追逐,未思返棹寻渔蓑。
今朝不饮心已醉,笑看坐客朱颜酡。
凤城半掩归路暝,争道击毂如飞梭。
九衢冥濛涨尘雾,渐见灯火稀星罗。
作诗写实不可缓,马上已复成微哦。

查看原文

注释

【监官】监察或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吏。
【督役】犹监工。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监】

監【午集中】【皿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減平聲。《說文》臨下也。《徐曰》安居以臨下,監之也。《揚子·方言》察也。《廣韻》領也。《詩·小雅》何用不監。《箋》女何用爲職,不監察之。《禮·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註》使佐方伯,領諸侯,監臨而督察之也。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周禮·天官·大宰之職》邦國立其監。《註》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莊子·天運篇》監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韻府》攝也。《左傳·閔二年》君行則守,守曰監國。

《韻會小補》觀也。《魯語》長監于世。

監寐,猶寤寐也。《後漢·桓帝紀》監寐寤嘆。《註》言雖寢而不寐也。

雲氣臨日也。《周禮·春官》眂祲掌十煇之灋,四曰監。《疏》謂有赤雲氣在日旁,如冠珥。珥,卽耳也。

星名。《史記·天官書》歲隂在寅,歲星居丑,正月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唐韻》格懺切《集韻》《韻會》居懺切《正韻》古陷切,減去聲。義同。

《爾雅·釋詁》視也。《書·太甲》天監厥德,用集大命。《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官名。《史記·五帝紀》黃帝置左右監。

《唐書·百官志》官寺之別曰寺,曰監。

《韻會》牧苑及鹽鐵官所治皆曰監。

宦寺亦曰監。《史記·秦本紀》衞鞅因景監求見孝公。《註》監,奄人也。

姓。《風俗通》衞康叔爲連屬之監,其後氏焉。《史記·田齊世家》監止爲齊公相。《註》監,一作闞。

《韻會》通作鑑鍳。《書·酒誥》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班倢伃·自傷賦》女圖以鏡監。

監監,如金之監而明察也。《靈樞經》陽明之上監監然。

《集韻》苦濫切,音闞。地名,在東平郡。《史記·封禪書》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註》監,音闞。

《前漢·韋孟諫詩》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黃髮不近,胡不時監。監叶覽,覽音濫。

叶古嫌切,音蒹。《韓愈·子產頌》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六書正譌》从臨省聲,兼意。从血者,與與監皆从血,會意。

【官】

官【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觀。《說文》吏事君也。《玉篇》宦也。《論語·撰考》黃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周禮·天官疏》上古以雲鳥紀官,六官之號見於唐虞,堯育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之子,使掌舊職天地之官。其時官名,蓋曰稷曰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

分命仲叔,使掌四時之官,春爲秩宗,夏爲司馬,秋爲士,冬爲共工。共工,冬官也。合稷與司徒,是六官之名見也。夏之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數,殷之官二百四十,至周三百六十而大備,故曰設官分職,以爲民極。

《增韻》職也,使也,公也。《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禮·王制》論定然後官之。

《周禮·春官·大宗伯》六命賜官。《註》謂自置其臣屬,治家邑也。

朝廷治事處曰官。《禮·玉藻》在官不俟屨。《註》趨君命也。《前漢·賈誼傳》學者所學之官也。

事也。《禮·樂記》禮樂明備,天地官矣。《疏》官猶事也,謂各得其事也。

身有五官。《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又》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姓。

複姓。三氏,晉王官氏,魯亓官氏,楚上官氏。

與管通,宋元邊徼所司曰掌管,今爲土司長官。

叶古元切,音涓。《崔駰·大理箴》嗟兹大理,愼於爾官。賞不可不思,斷不可不虔。《說文》从宀从㠯。㠯猶衆也,與師同意。

【督】

督【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冬毒切《集韻》《韻會》《正韻》都毒切,音篤。《說文》察也。《廣韻》率也,勸也。《增韻》催趨也。《正韻》董也。

敕戒也。《前漢·車千秋傳》宜有以敎督。《唐晝裴度傳》請身督戰。

《說文》目痛也。

《爾雅·釋詁》正也。《左傳·僖十二年》謂督不忘。《疏》謂管仲功德正而不忘也。

《增韻》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註》督,責也。

考也。《韓非子·揚權篇》督參鞠之。《註》考驗盡之也。

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註》督旁之脩。《疏》中央爲督,所以督率兩旁。《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爲經。《註》督,中也。謂中兩閒而立,俗所謂騎縫也。《六書故》人身督脈當身之中,貫徹上下,故衣縫當背之中,達上下者,亦謂之督。別作裻。

《奇經攷》督者,都也,督脈爲陽脈之都綱。

家督,長子也。《史記·越世家》朱公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

大將曰督。《後漢·郭躬傳》軍征校尉,一統於督。

督郵,督護,都督,皆官名。

地名。《左傳·成十六年》我師次于督揚。《註》卽祝柯縣,今屬濟南郡。

《史記·燕世家》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註》督亢,燕地。徐廣曰:涿有督亢亭。

姓。望出巴郡,晉有督戎。

通作篤毒竺。《書·微子之命》曰篤不忘。《孔傳》篤,厚也。本又作竺。左傳謂:督不忘。林註謂:督厚不可忘也。《前漢·張騫傳》身毒在大夏東南。《李奇曰》一名天篤。《師古曰》今之天竺,蓋身毒,聲轉爲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爲竹音。《後漢·杜篤論都賦》摧天督。《註》卽天竺國。按此是督與篤竺毒古通。

【役】

役【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營隻切,音疫。《說文》戍邊也。《詩·小雅·采薇序》遣戍役,以守衞中國。

《玉篇》使役也。《易·說卦》致役乎坤。《書·大誥》予造天役。《周禮·天官·大宰》田役以馭其衆。

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莊子·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註》得此不止,復逐於彼,疲役終身也。

凡役使之人曰厮役。《前漢·張耳餘傳贊》其賔客厮役,皆天下俊桀。

列也。《詩·大雅》禾役穟穟。《傳》役,列也。《疏》種禾,則使有行列,其苗穟穟然美好也。《韻會》或作伇。

【犹】

犹【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

《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

《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

《集韻》可止之辭也。《詩·魏風》上愼旃哉,猶來無止。《傳》猶,可也。

本作猷。《詩·小雅》克壯其猶。《傳》猶,道也。《箋》猶,謀也,兵謀也。《疏》能光大其運謀之道。《又》謀猶回遹。《箋》謀爲政之道。

《大雅》王猶允塞。《箋》猶,謀也。

《廣韻》尚也。《禮·檀弓》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詩·周頌》嶞山喬嶽,允猶翕河。《箋》猶,圖也。小山及高嶽,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夷猶。《禮·檀弓》君子蓋猶猶爾。《註》疾舒之中。《楚辭·九歌》君不行兮夷猶。

《管子·地員篇》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前漢·地理志》厹猶縣,屬臨淮郡。

姓。《正字通》宋猶道明。

《集韻》《正韻》餘招切,音遙。《集韻》本作䚻。徒歌也。或作謠。

與搖通。《禮·檀弓》咏斯猶,猶斯舞。《註》猶當爲搖,謂身動搖也。秦人猶搖聲相近。《釋文》猶依註作搖,音遙。

《廣韻》《集韻》居祐切,音究。《爾雅·釋獸音義》弋又反。

《廣韻》《集韻》《韻會》余救切,音柚。《爾雅·釋獸音義》羊救反。

叶余久切,音酉。《詩·小雅》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好叶許厚反。(猶)

【挥】

揮【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音輝。《說文》奮也。《廣韻》振也,動也,灑也。《爾雅·釋詁》竭也。《註》揮振,去水也。《禮·曲禮》飲玉爵者弗揮。《註》振去餘酒曰揮。《左傳·僖二十三年》懷嬴奉匜沃盥,旣而揮之。《註》揮,湔也。

散也,揮霍也。《易·乾·文言》六爻發揮,旁通情也。《疏》六爻發越揮散,旁通萬物之情也。

指揮也。《宋三朝政錄》乘快指揮一事誤失,史官必書。

《集韻》吁運切,音訓。亦奮也。

胡昆切,音魂。揮掄,全而不破也。

叶于倫切,音筠。《王桀詩》荆軻爲燕使,送者盈水濵。縞素易水上,涕泣不可揮。◎按《音學五書》引《詩》云:揮古本音熏。《集韻》或作㩣。《正字通》與麾撝通。《說文》分撝揮爲二。

【诃】

訶【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㱒《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虎何切,音呵。《說文》大言而怒也。《廣韻》責也。《正韻》譴也。《後漢·文苑傳》禰衡言不遜順,黃祖慙乃訶之。《蜀志·廖立傳》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北史·張矅傳》勵已溫尋,非欲詆訶古人得失也。

官名。《隋書·婆利國傳》官曰獨訶邪拏,次曰獨訶氏拏。

木名。《本草釋名》訶棃勒,一名訶子。《嵆含·南方草木狀》樹以木梡出九眞。

國名。《唐書·地理志》廣州東南海中有訶陵國。

通作呵。《前漢·食貨志》縱而弗呵。

通作何。《前漢·賈誼傳》大譴大何。《師古曰》何,問也。

通作苛。《前漢·王莽傳》苛問不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